与准噶尔部战争爆发后,清朝屡次命令喀尔喀各旗,"向内迁移于严密处居住"[21]。各盟旗王公贵族,为了躲避准噶尔兵锋纷纷东移。比如,活动于唐努山的和托辉特扎萨克贝勒班第,率领属民移牧色楞格河[22]。雍正九年厄鲁特旗扎萨克贝勒多尔济色布腾,"诏游牧西喇穆棱"[23]。翌年一月清廷允准厄鲁特前旗扎萨克郡王色布腾旺布,"往东移于喀尔喀附近居住"[24]。 《清实录》及《平定准噶尔方略》等官书,几乎没有关于厄鲁特盟活动的记载。截至雍正九年,先是茂海和巴济二旗叛投准噶尔,随后多尔济色布腾和色布腾旺布二旗东移,只有阿拉善旗仍然游牧贺兰山下。因此,厄鲁特盟已经不复存在。 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清朝与准噶尔进行了边界谈判,并终于划定了双方边界。及至准噶尔平定之后,漠北草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景象。清朝政府因此对漠北地区个别扎萨克旗的牧场和隶属关系进行了调整。厄鲁特旗扎萨克贝勒多尔济色布腾如前所述,移牧西喇穆棱,其子"三都布自西喇穆棱徙牧喀尔喀河,贡楚克邦复徙牧推河"。[25]厄鲁特前旗扎萨克郡王色布腾旺布移牧喀尔喀河,"乾隆十三年嗣子朋素克降袭固山贝子,复自喀尔喀河徙牧推河"。[26]乾隆二十六年,上述二旗"定牧鄂尔坤之乌兰乌苏,隶喀尔喀赛因诺颜部,以齐齐尔里克盟长辖之"。[27]《清朝文献通考·舆地考二十四》对此有概括性叙述:"乌兰乌苏额鲁特部二旗,其先皆准噶尔蒙古噶尔丹之近族,同牧阿尔泰山。康熙中来降,转徙数次。乾隆二十六年始定于三音诺颜东南境之乌兰乌苏地方。" 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时,曾经叛逃的巴济早已物故,其弟噶尔丹达尔扎自准噶尔来归,"诏授一等台吉"。[28]乾隆三十年噶尔丹达尔扎长子拉克沁噶喇袭一等台吉,"诏授扎萨克,给印,编佐领一,隶喀尔喀扎萨克图汗盟"。[29] 注释: [1]《蒙古游牧记》卷11。 [2]《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简称《王公表传》)卷80《和啰理列传》。 [3]《清世宗实录》卷14。 [4]《蒙古游牧记》卷8。 [5]《清圣祖实录》卷210。 [6]《蒙古游牧记》卷8。 [7]《皇朝藩部要略》卷9。 [8]《蒙古游牧记》卷8。 [9]《清圣祖实录》卷185、223。 [10]《皇朝藩部要略》卷10。 [11]《王公表传》卷68《噶尔丹达尔扎列传》。 [12]《皇朝藩部要略》卷9。 [13]《清世宗实录》卷12、41。 [14]《皇朝藩部要略》卷13,乾隆二十五年"副都统伊柱视伊犁屯田,至海努克获虎钮铜章一,曰管辖厄鲁特后旗扎萨克印。驿封至。盖雍正四年颁给茂海物也。茂海叛,挈往准噶尔,献噶尔丹策凌,至是得之。" [15]《清世宗实录》卷12、4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