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党史研究与教学》 张云 参加讨论

一、基本状况
    共和国前30年我们党所发动的运动,其基本状况,可以从次数、类型、大小、后果等4个方面来考察。
    关于次数。笔者作了统计,30年间大大小小的运动大致有68次,以中共中央以及中央各部委、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所下达的红头文件为准,每年发动的次数有所不同。发动次数较多的是1950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60年、1966年这6年,均在4次以上。其中51 年最多,为8次。58年6次,50年5次,60年5次,57年、66年各4次。 发动最少的是1954年、1956年、1961年、1962年、1965年这5年。其中61、62、65三年中没有发动任何运动,其他两年均为1次。
    关于类型。从宏观上看,30年间运动可以分为政治性和非政治性两种。所谓政治性,亦即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譬如抗美援朝运动、镇反运动、肃反运动、整风运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批林批孔运动等,特别是打着"文化革命"招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更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和政治意图。非政治性的,即属于经济、文化、技术等范畴。譬如增产节约救灾运动、技术革新运动、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造林育林护林运动、农具改良运动、防旱抗旱运动等等。这些运动,虽然是属于非政治性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都是为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因而具有相当的政治色彩。
    关于大小。延续的时间最长、参加的人数最多、发动的范围最广的,毫无疑问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搞了十年,全国除了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近十亿人口都被卷入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时间最短的是几天、一两个月、两三个季度不等,如春节期间开展的拥军优属运动、今冬明春的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夏秋冬三季的整风运动等。也有一二年、二三年的,如镇反、肃反运动、抗美援朝运动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运动是隔了几年再提倡和发动一次,如增产节约运动等等。就范围而言,有全国范围的、地区范围的,也有各行各业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是全国范围的运动;城市的"三反""五反"运动和农村的"四清"运动是地区性的运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四好连队"运动等等则是行业性的。
    关于后果。其后果应该说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成绩,又有缺点;既有经验,更有教训。例如多次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扬勤俭节约之风,很有意义。1950年开展的整风、整党运动大大地提高了党员的觉悟,增强了战斗力,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等繁重任务的完成。但是从整体而论,对运动这样一种形式,又是应该否认的。这是因为运动对于共和国的成长并没有带来多大好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没有起到非要这样做不可的程度。相反,它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了一种苦涩的回忆。
    二、主要区别
    共和国的"运动"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呢?笔者以为,其原因所在,就在于由于各种运动具有自身的特点所至。每次运动除了具有运动的一般共性之外,总是有其自身的个性。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是指导思想的不同。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内发生的历次运动应该说都有其指导思想。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巩固新生政权、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作为中心任务,要求广大干部明确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眼睛就要向着新生政权的巩固、生产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发动和动员搞运动正是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土改运动、爱国生产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一化"、"三改造"运动、肃反运动等等,由于指导思想正确,这些运动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基本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从1957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由于"左"倾错误的发生和发展,对于运动的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偏差。1957年的"反右"运动的扩大化进一步助长了"左"倾思想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为急于求成、盲目求快、企图用不断反对右倾保守和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来推动生产建设的高速度发展。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更加扩大化和绝对化。之后,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了"四清"运动,并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过火的错误的政治批判,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实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文化大革命中"左"倾指导思想升级,"左"倾思潮泛滥成灾,大力提倡"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鼓吹"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在这样一条错误路线的指导下,文化大革命几乎把中国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其目的亦大相径庭。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发动运动的目的是为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新生的共和国,顺利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扫除旧社会旧官场留下的污垢,清除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一批犯错误的干部,形成廉洁奉公、勤俭朴素的社会风尚,以保证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抗美援朝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而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又是为了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进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则是为了贯彻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四清"运动展开后,1965年提出了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并规定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目的与建国初期发动的运动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三是运动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果说,我们党发动的所有运动都是以发动群众为主线而展开的,都带有群众运动一般特点的话,那么在部署、动员、组织等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建国初期的历次运动,除了指导思想正确、目的清楚之外,都是有组织、有领导,按部就班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展开,结束后进行经验总结,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再战。1957年,中共中央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肯定了所谓"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以后的历次运动又片面地强调了群众的作用,到了文化大革命中间,毛泽东又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并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其代理人。有鉴于此,他认为过去的各种运动都不可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运动,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阴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于是,在无产阶级已经夺取政权的国家里,人为地发动了亿万群众参加到一场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中去,反而抛弃了发展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这样最为重要的中心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