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汉代兵力论考(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胡宏起 参加讨论

东汉的边防兵除上述外,在西域设置的护西域都护、副校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也各领有一定数额的边兵(但护西域都护不见有领兵的记载)。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护西域副校尉,居敦煌,复部营兵三百人”;“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可知,东汉在西域的边兵多时不过千余人。
    以上是东汉比较固定的边防兵兵力,至少有24000人(不包括少数民族兵)。因常备边防兵数量不多,在边境吃紧时,东汉王朝多临时征发内郡兵及中央军至边地,配合边防兵、边郡兵作战。如《后汉书·西羌传》载,汉安帝永初至元初年间(107-119年),为平定叛羌,东汉王朝动用了中央军、司隶、冀、凉三州的边郡兵、内郡兵(内郡兵为临时征发)20余万人。
    四、属国兵之兵力
    属国兵是指在属国都尉统辖下服属于汉王朝的少数民族兵,属边防兵系统。
    汉代属国之设始于武帝。据《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二年(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五属国”有不同的说法,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张守节《正义》以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为五属国;杜佑《通典》以安定、上郡、天水、西河、五原为五属国。笔者认为杜说是对的。前面所列西汉八个属国是安定、上郡、天水、西河、五原、张掖、金城、北地。查考史籍,未见西汉有陇西、朔方、云中三属国之设置,而金城、北地两属国是始置于汉宣帝时(见下文)。张掖属国也不可能是始置于元狩二年,因为张掖郡的设立时间虽有不同说法,或曰元鼎六年,或曰太初元年,但都认为在元狩二年以后。元狩二年未有张掖郡的设立,就不可能有张掖属国的存在。所以,元狩二年汉所置的五属国只能是安定、上郡、天水、西河、五原五属国。
    至汉昭帝末年,五属国的4万余匈奴降众已有部分叛汉离去。据《汉书·冯奉世传》说:“元帝初,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初,昭帝末,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人数千畔”。故最后留在五属国的匈奴降众只有3万人左右。
    汉昭帝时,有张掖属国之记载。《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郭忠“以张掖属国都尉,匈奴入寇与战,斩黎汗王”,封成安侯。据《后汉书·窦融传》,西汉末年,“张掖属国精兵万骑”。
    汉宣帝时,有金城、北地两属国之设。《汉书·赵充国传》曰: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羌“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其秋,羌若零、离留、且种、儿库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首,及诸豪弟泽、阳雕、良儿、靡忘皆率前巩、黄羝之属四千余人降汉,……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又《汉书·宣帝纪》载,五凤三年(前52年)“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当户以下降众五万余人来降归义,……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西河属国始置于元狩二年,《汉书·冯奉世传》的记载也表明西河属国在汉宣帝以前就有,西河属国应是复置。原因可能是昭帝末西河属国的匈奴降众数千人叛去后该属国就废止了,五凤三年又重新设置西河属国以安置匈奴降众。又《汉书·匈奴传》说,宣帝神爵三年有匈奴日逐王“率其众数万骑归汉”,但未见汉置属国之记载,抑或这数万匈奴降众安置于已有属国之内?未可知晓。
    汉宣帝以后,西汉再无属国之设。以上8个属国共有少数民族降众15万人左右(张掖属国兵未计,日逐王所率匈奴降众以3万人计)。西汉王朝对属国的政策是“因其故俗为属国”[①g],即在不改变少数民族降众的原有部落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前提下,使其接受汉朝的统治。属国设于边郡,平时属国的少数民族降众为汉守边保塞,战时部分少数民族降众就被汉朝征发为兵,充当兵役。
    东汉时期也有属国之设,但东汉的属国是在原有郡县管辖地区将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划出来设立的,免去属国的赋役(包括兵役)负担,以别于郡县。所以,东汉时期不存在属国兵。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则由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和护羌校尉领护。东汉王朝的少数民族兵主要就来自这些少数民族降众。需要说明的是,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和护羌校尉皆始置于汉武帝时,但在西汉时使匈奴中郎将是出使匈奴的使官;护羌校尉因武帝后对降羌是设置属国以处之,故护羌校尉在武帝以后废止了;护乌桓校尉领护的乌桓因居塞外,一般不征发他们当兵。东汉时以上三官皆在边郡设营府,置属官[②g],领护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并根据战事需要征发归附的少数民族当兵。
    使匈奴中郎将领护南匈奴。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南匈奴单于比将四五万人归附汉朝。次年,汉廷令南单于入居云中郡,“置匈奴中郎将,将兵卫护之”。不久后又将南匈奴分部屯居北地、朔方、云中、五原、定襄、雁门、代郡等7郡。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东汉与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后,南匈奴“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0兵五万一百七十”。南匈奴不仅平时替汉“侦罗耳目”[①h],侦察北匈奴动静,而且曾多次配合东汉军队击败北匈奴、鲜卑等族的侵犯,为东汉西北边境的安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汉安帝时期开始,南匈奴时有部分反叛,但总的说来,终东汉之世,南匈奴的大部分接受了东汉王朝的领护,为汉守边保塞。
    护乌桓校尉领护乌桓。《后汉书·乌桓传》载,建武二十五年,部分乌桓部落归附汉朝,“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当时归附汉朝的乌桓人的数量史书没有记载,但至汉灵帝时,居于塞内的乌桓至少有15800余落。《乌桓传》说:“灵帝初,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者,众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者,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又辽东苏延仆,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据马长寿先生的推算,当时乌桓“每一邑落当有人口一百几十人至二百几十人”[②h]。以一邑落有人口200人计,则15800余落(即邑落)的人口是310余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塞外乌桓乘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之际大量迁居塞内的结果。东汉初期归附汉朝的乌桓人可能只有数万、十余万或数十万。
    护乌桓校尉也领护鲜卑。《后汉书·百官志》曰:“护乌桓校尉……主乌桓胡。”注引应劭《汉官仪》曰:“并领鲜卑。”《后汉书·鲜卑传》载: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汉和帝永元五年(92年),鲜卑占据北匈奴故地,遂叛离东汉。从永平元年至永元五年,鲜卑为汉保塞35年。归附汉朝的鲜卑人数史籍缺载,但我们可从其他方面来推知其大概。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袁和传》载,南匈奴四五万人归汉时,东汉每年所给的费用是一亿九十余万,而给鲜卑的费用是每年二亿七千万,可知归附的鲜卑人比归附的南匈奴人要多。如给每个人的人头费大致相等,那么归附的鲜卑人约是归附的南匈奴人的2.7倍,即归附东汉的鲜卑人有十三四万。
    护羌校尉领护西羌。《后汉书·西羌传》说: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凉州部皆有降羌,……即以牛邯为护羌校尉。”西羌为东汉王朝最大的边患,为平定西羌的反叛,东汉耗费甚多,单永初、元初的14年间就开支军费二百四十亿钱。《西羌传》的记载也表明:终东汉之世,西羌叛离的时间长,归降的时间短;叛离的人多,归降的人少。所以护羌校尉领护的降羌极少,而从降羌中所能征发的兵员就更少,如《后汉书》《西羌传》、《邓训传》等所记东汉一次征发的羌兵仅数百人或稍多些,说明羌兵在东汉的少数民族兵中数量很少,于东汉的整个少数民族兵兵力的估计无足轻重,可略而不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