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女官制度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鲁学刊》 王云 参加讨论

第二,系统独立,职掌明确。根据《礼记》的记载,应当说,在周代女官制度与后妃制度是同时产生的,而且甚至是两位一体的,后妃嫔妾和宫廷女官都同时具有承御及管理宫中事物的双重身份,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汉晋,北朝孝文帝曾一度将嫔御与女官区分开来,但随后的隋炀帝一味遵宗周制,使嫔妃与女官仍然泾渭难分。在明朝,这种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变,明太祖建置的后宫制度十分严密,后妃嫔御与宫廷女官各成系统,互不统属,嫔御为皇帝配偶,女官则无这种名分。尽管后来内宫中也曾出现过女官承御的事情(如孝宗母纪氏,本为守内藏的女史)。但毕竟受到规制和名分的约束,不象前朝那样普遍,故史称明朝"宫壶肃清"、"超佚汉唐"。(19)在六局一司中任职的女官几乎是单纯的管理宫中事务的职事官,各有其非常明确的职掌品秩,递等有序、事权分明。这些都是周、秦、汉、唐各朝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品秩较低,权势受限。明代以前的历朝女官,除隋文帝时品秩较低外,大多品高位显,刘宋、北魏及唐朝宫官品秩最高者均至一品,尤其是在唐代,女官不仅在宫中受尊重,甚至外朝官也迎逢她们以图进取。(20)而明代的女官,最高品秩仅为正五品,在数百员额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女史竟然流于品外。品秩低微必然使其事权受限,非分之想无由产生。观此可知朱元璋既利用宫官整肃内宫,又极力限制其权势以防女祸于未然的良苦用心。
    3.明代为保宫禁所需,确定了一套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入宫的所谓选秀女之制。这套制度的革新之处就在于一反过去后妃嫔嫱出身偏重豪门望族的传统,而唯重民间"儒门单族"。这样做乃是为了防止女宠外戚之祸。太祖明确定制:"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女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寅缘为奸,不利于国也。"(21)明代选入后宫的秀女包括三类:一是为成年天子、太子及皇子们所选的配偶,即后妃嫔妾,她们因为丈夫的缘故成为宫中的各级女主人;二是在宫中供洒扫、凭驱使的宫娥婢女,是内宫中的最下层的劳动者;三是通文墨、备使令的管理人员,即宫廷女官,她们由于有一定的品秩和职事而处于后妃之下、宫娥之上,属于宫内中间阶层。一般说来,前两类的选取对象是民间端庄貌美的良家少女;后者则不拘于此,首要的条件是必须知书识理聪慧机灵,从许多记载中看,她们中有很大部分是民间的无夫之妇。如:"洪武十四年,敕谕苏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民间女子十三岁以上、十九岁以下,妇人年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无夫者,原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里费,送赴京师。盖女子以备后宫,而妇人则充六尚也。"(22)又如天顺三年,英宗曾敕谕镇守浙江太监卢永、江西太监叶达、福建少监冯让:"宫中原设六尚女官,以纪内事,须识字妇人充之。近年多放还家,及老疾不任事者,缺人使用。敕至,即密访良家女子年十五以上,无夫妇人四十以下,能读书写字,并谙晓算法者四五十人,籍记之,待明春遣人同尔会选,令其亲属送来。"(23)明人沈德符评论说:"观此敕,则禁中须女官甚急。向来宫掖充满,俱系此产,不谙文理,故命江南选择,不独取其美丽,亦以慧黠堪给事左右也。"(24)
    明代女官的铨选是相当严谨的。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首先是划定一个范围在民间进行初选。由于文化重心早已移置江南,尚文之风南强北弱,故明代女官多选自南方,尤以苏杭二府、浙江、江西及广东番禺一带入选者居多。初选时,往往由礼部奉诏谕地方有司,或皇帝派内官为钦差,点检民籍,访其品行端庄、粗通文墨者,聘以银币,允许父母送至集中地。如"洪武五年选苏杭二府妇女,原入宫者四十人,蠲其徭役";(25)永乐元年,为"补六尚女官,令礼部出榜,不分军民之家,但有识字妇人年三十至四十,愿来者有司起送。若女子识字虽容貌丑陋年十七八以上愿来者听,一体应付脚力,赴京选用,俱父母亲自送来,给与赏赐。照依所授品级给俸,以厚其家,仍免其家杂泛差役"。(26)既然"聘以钱币"、"蠲其徭役"可见明初女官的采选并非强迫,而且一旦入选,泽惠其家,故有不少人家乐意应选。这与后世正德、嘉靖年间的强索民间女子的所谓"选秀女",情景是显然不同的。第二步是将初选者载入京师进行复选。复选一般由司礼监分遣内监主持,步骤最为琐细,也最关键,去留与否,大半决定于此。据明人陈启荣记述,复时"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瘠,皆扶之去。明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身目口鼻,发肤腰领肩背,不合者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音之稍雌、稍雄,及吃浊者,去之。明日,内监使女子周行数十步,观其丰度,腕短趾巨、举止轻躁者,去之。留者仅其半矣。"(27)第三步将复选合格者带入内宫细验。女官的择用固然重德才不重容貌,但身体的康健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肌理、病喑"(28),"不许将体气恶疾"者选入宫掖。(29)故这一步的细验颇具体检的意味。第四步是考问文史,测其文化水平,能粗通者分派各局司当差。最后,还要观察一个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汇评其人之刚柔、智愚贤否",由司礼监汇总评判,然后才能"分派各司掌任"(30)。到此,一届女官的铨选才算正式完成。除此之外,另有一些女官是从优秀宫女中提拔任用的,明朝注重宫廷教育,嫔妃宫婢均被课以经书,往往选年高知书内官任教,"所教宫女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女训、女孝经、女诫、内则、诗、大学、中庸、论语等书。学规最严,能通者升女秀才、升女史、升宫正司六局掌印。"(31)由宫女升为女官毕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故这部分人为数甚少。
    女官一入内宫,就与其他秀女一样,处在严格的规范控制之下,史称:"自后妃以下至嫔侍女使,大小衣食金银钱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奏之,而后发内使监官复奏,方得赴所部关领。若尚宫不及奏,而朦胧发内官监,监官不复奏而擅领之部者,皆论以死。或以私书外出者,罪亦如之,宫嫔以下遇有病,虽医者不得入宫中,以其证取药而已。"(32)女官们除了克尽职守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外,实在没有更多的人身自由,倘或有了过失,还要受到降职、休罚等惩处,"女官有过者,降及宫女;有功者,岁时赐赍,赏以官秩。"(33)"凡宫人有罪者,发落责处墩琐、或罚提铃等名色以苦之。"何谓墩锁,因史料缺乏不可考述。至于提铃,史料记载十分详细:"提铃者每日申时正一刻并天晚宫门下锁时,及每夜起更、二更、三更、四更之交五点,则自乾清宫门里提至日精门,回至月华门,仍还乾清宫门里,其声方止,提者徐行正步,大风大雨不敢避,而铃声若四字一句,如曰'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云。神庙御居启祥宫,则自咸和右门提至德嘉右门而仍回原处止焉。"(34)这种处罚既有对躯体的磨难又有对精神的折辱,貌似戏谑而内实毒辣。更有甚者,泰昌天启之际又增设新的处罚名目,称"扳著":"扳著者向北立,屈腰舒两手,自扳两足,不许体屈,屈则夏楚乱施,立,再移时许,其人必头晕目眩,僵仆卧地,甚有呕吐成疾至勋命者。"(35)提铃和扳著是明后期惩处宫人最常用的办法,故有宫词云:"十五青娥诵孝经,娇羞字句未分明,纤纤不忍教扳著,夜雨街头唱太平。"(3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