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另外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心态的角度加以研究。从武昌首义一举成功,各省纷起响应的表象看,辛亥革命的胜利确实具有戏剧性的味道。而它在胜利后又迅速走向失效则一直引起人们的思索。这一现象依然与整体的社会心态密不可分。从社会整体心理来看,当时农民、城市市民、军人、民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派和立宪派)都有一股强烈的反满思想,而民主革命的思想却没有前一种思潮那么普遍,因此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进行得十分迅速。然而一旦清王朝被推翻,传统思想上崇上、追求稳定的群众心理又占据上风,革命难以继续进行。如首义之区武昌在推出黎元洪这个旧官僚,革命有倒退迹象时,武汉的市民却是“欢声雷动”、“人民始为大定”,丧失了继续革命的心理动力。关于这一问题季云飞先生的《论辛亥前后国民政治心态的演化与辛亥革命的成败》一文已有详细论证,本文不再赘叙。[9] 此外在中国近代有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一次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一次是义和团运动。两者都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然而两者在斗争的组织形式、宗教观念、斗争范围及影响等问题上的区别颇耐人寻味。太平天国发源于两广入湖南后沿长江东下,在南京建都,建立了一个与清政府抗衡时间长达14年,势力范围波及18省的农民政权。在南方它发展得如火如荼,金田起义时其人数不过两万左右,而打到南京时已号称百万之师,在两湖太平军所向披糜,沿途群众纷纷加入。然而在北方它的影响却远不如在南方。1853年太平军出师北伐,不计后来派出的援军,总兵力在四万左右。北伐军虽然在初期取得很大战果,然而在力量上则增长有限,经常陷入物质匮乏的境地,最后也因弹尽粮绝,敌我力量悬殊而败,其境地与太平军在南方备受人民拥护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在分析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固然可以说太平北伐军在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以及它不注意发动群众等种种不足,但有一点不能否定,就是南北农村由于传统观念及耕作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带来的南北农民的群体心理状态的不同使他们在对待太平军及拜上帝教的态度上有所不同。36年后当北方掀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却异常平静,南北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个现象当然也不是一个“东南互保”就能解释得清楚的。要想弄清真正的缘故,还必须分析南北社会特别是农村农民的社会心态。这一问题及其相应的其它问题如宗教、乡村教育机构、农村宗法制度等都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运用社会心态进行研究时,应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任何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与任何事物一样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社会心态研究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史学只注重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的缺憾,但同时它也复杂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手段,而且很容易在研究中渗入研究者的主观臆想。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克服的,而且我们还应注意到人类社会的不同意识、情感、精神包括宗教与传统,都不是凭空产生、虚无飘缈的。它们都耸立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生存的社会条件上”[10],是一定的经济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社会心态的研究只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决不能以此替代社会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勒高夫、皮埃尔·诺拉。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72. [2](法)勒高夫等编。新史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95. [3](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M].华夏出版社,1994.101. [4]冯尔康。三论开展社会史研究,转引自常建华。复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A].成长的新一代史学--1991年全国青年史学下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5]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2. [6]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M]. [7]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吟·洋取灯,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第二卷[M].三联出版,1957.239. [9]季云风。论辛亥前后国民政治心态的演化与辛亥革命的失败[J].江海学刊,1991,(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30-3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