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江南政治、经济发展,促成了以南北人才之争为特色的“三国鼎立”局面。曹操南伐刺激了江东、荆州文化教育事业的长足进展,把一批江南人才推向南北争夺的政治舞台。以诸葛亮、庞统和周瑜、鲁肃为代表的荆州人才和江东的人才群体,就成了当时“得之以定天下”的英雄。但由于江南人才“性情相契”,保守割据的政治意识和狭隘的宗族色彩相当浓厚;江东和蜀汉统治者也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内部争斗和人才政策的失误,三国纷争最后归于北方的司马氏统一。 三国魏、吴、蜀之争天下,史家皆称“人才之争”,深入观察分析起来,实乃南北人才之争。自189年董卓乱两京,曹操统一北方,继而刘备、孙权和诸葛亮、鲁肃、周瑜等策划孙刘联盟,联络起用南方各地人才,赤壁一战,以弱制强,打败不可一世的北方曹操,拉开天下三分的南北对峙局面。此后,襄樊之役,夷陵大战,刘孙猜忌相疑,大动干戈,经济破坏,政局失去平衡,江南人才大受损伤。终致刘汉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东吴自鲁肃、周瑜、陆逊之后,人才不进,内政混乱。曹魏则开始经济恢复,人才兴旺,280年杜预、王浚、王浑等六路南渡,“方舟百里,兵甲满江,旌旗烛天”,一举亡吴,结束了70余年的三国纷争。诚如孙皓弟孙秀所叹:“昔孙策以一校尉创业,江淮士大夫咸皆向之,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宗陵山庙于此为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得人才者得天下”,在这一意义上说,三国以南北人才之争始,也以南方失人才而终。 汉末大乱,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各在江南东、西分别建立了吴国和蜀国,周瑜、鲁肃、庞统、诸葛亮、法正等一跃而登上政治舞台。其间步骘、顾雍出任江东为相,诸葛亮、庞统出辅刘备,而为左右丞相,汉末天下大势为之一变,这些都反映了三国时期江南人才崛起,南方强烈对抗北方的历史趋势。东汉末年军阀董卓、袁绍、曹操、吕布、袁术等抢夺地盘,发动战争,北方陷入空前的动乱之中;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江南,凭借“鱼盐舟楫之利,丝绸布帛之饶”,开始在经济上逐步赶上江北,并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当时长江沿岸的四川盆地,洞庭、鄱阳湖流域以及太湖、钱塘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极快。建康京口地区,是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方辐辏,为东南第一都会。京口,北临大江,南通吴会,西连建康,而成为一方军政交通的水陆都会。山阴是豪门大族聚居之地,又是两浙绢米交易中心,誉为“海内剧邑”。吴郡和会稽,地处太湖和钱塘江流域,是江东世族的大本营,又是建康后院,人文荟萃,经济相当发达,是江南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当时益州的成都,社会相对安定,中原人士纷纷避乱入蜀,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左思《蜀都赋》称:“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襄阳是南北经济、文化和通商贸易的据点,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襄阳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陆士仪《思辨录》提及襄阳七便中即有:“襄邓之间多闲田,区外耕种,可以处四方辐辏之众……湖广地饶,一岁再获,京师可常足。”江陵则是江南另一政治经济中心,王士性说其“西通巴峡,东连鄢郢,环列重山,襟带大江,介重湖之尾,据上游之雄,为物资四集之地”,后有“江陵作相,九列公卿,半系楚人”[①]之誉称。江南各地借助这股强劲的经济开发的东风,从益州、荆州、扬州到三吴会稽,人才纷纷崛起,一时就冒出了如孙坚、孙策、周瑜、鲁肃、孙权、陆逊、顾雍、虞翻、步骘、吕岱、陆绩、庞统、法正、蒋琬等,堪称国内一流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文臣武将,这在我国人才发展史上还是相当罕见的。他们跃登三国政治舞台,导演了一场场有声有色的历史壮剧。赤壁之战、襄樊之役、夷陵之战,既是南北政治军事力量的角逐,也是人才智慧的较量。典型的赤壁之战,结果南方的诸葛亮、周瑜、鲁肃、庞统、孙权等年轻政治家、军事家,协同刘备、关羽打败了拥军百万,不可一世的北方曹操及其同僚程昱、荀彧和曹仁。当时孙权27岁,周瑜32岁、鲁肃34岁、庞统25岁、诸葛亮27岁;而曹操已是53岁、荀彧45岁、曹仁41岁。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原因很多,但在政治军事战略,筹谋划策布局,以及临战智慧发挥等方面,南方远胜北方,这是南方人才崛起的一个明显而突出的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