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内纪律检查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陈云(4)
五 完备而强有力的纪检队伍是开展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组织保证。作为中央纪委的主要领导人,陈云同志非常重视纪检队伍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纪委就在陈云同志领导下开始着手地方纪委的重建工作。到1982年9月13日, 陈云同志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又明确指示:“要继续建立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县以上单位的党委,过去凡是没有建立纪律检查机构的,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的,有些还要加强力量。一般说来,凡是没有纪律检查委员会或纪律检查组的地方,都应当有专职的纪律检查干部。”1983年3月, 中央纪委根据陈云同志的指示精神,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健全党的纪律检查系统加强纪检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对党的各级纪检机构的设置、任务和职责范围,纪委委员名额和机关编制,各级纪检机构干部配备和管理原则等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各级党的纪检机构尚未建立的,必须在1983年建立,已经建立还不够健全的,要尽快健全起来。此后,中央以至于地方各级党委都高度重视加强纪检队伍建设,党的纪检机关得以建立和健全。随着纪检工作的开展,纪检机关只由同级党委领导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保障纪检工作顺利进行,在陈云同志的指导下,中央纪委向党中央提出改为由同级党委和上级党委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体制。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双重领导体制加强了上级纪委对下级纪检机关在业务方面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强化了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 在加强纪检队伍的建设中,陈云同志特别强调了干部素质问题。他指出:“要把党的纪律检查队伍本身的干部选好,用好。做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应当是有坚强的党性,有一股正气的人;应当是能够坚持原则,敢于同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斗争的人;而不应当是在原则问题上‘和稀泥’,做和事佬、老好人的人。”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文革”中的“三种人”和党性不强的人混迹于纪检队伍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陈云同志批示:纪检队伍中不能有“三种人”,已有的要调开。根据这一批示,中央纪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纪检机关对所属单位的干部进行认真审查,把“三种人”和不适宜作纪检工作的人,结合当前体制改革和整党,调离纪检机关,今后选调干部,对“文革”中有严重问题的人,一个也不能调入,一定要按照条件严格审查。经过这次清理,纪检队伍得以纯洁,从而保证了纪检机关的战斗力。陈云同志一贯坚持,选拔干部要在注重“德”的前提下,注重干部的“才”。他主持中央纪委工作期间,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原则选拔任用和严格要求广大纪检干部,使这支队伍为促进党风的根本好转获得了组织上的保证。 作为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和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同志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作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他所形成的思想成果,是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进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云。两个文明要一起抓[A].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2]陈云。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A].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2. [3]陈云。必须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A].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