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共和国的基础:工农联盟五十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桂海论丛》 阳国亮 参加讨论

改革开放与工农联盟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使亿万中国人民中蕴藏了许久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利益动机激发出来了。中国社会在焕发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各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分化。共和国的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组,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和重组。1979年改革开放刚开始时,邓小平同志就预示了“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5、186页。)作为共和国政权基础的工农联盟在新的形势下经受了考验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正走向年轻化和知识化。1992年, 全国职工人数已增至14790万人,近几年全国职工人数已有2亿多。 全国职工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除35%的技工外专业技术人员增长也很快。80年代初,全民所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984.6万人,到1993年就达到2596.5万人, 约相当于80年代初的2.6倍;二是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 从内涵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或一个阶层,其人数日益增多,地位日益重要。从外延看,工人阶级还包括了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技管理人员。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也应包涵在内。三是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向着白领和蓝领两个阶层分化;传统产业工人的比重逐步缩小,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工人在迅速扩大。
    这里特别谈到知识分子的问题。知识分子主要是从事知识性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作为一个阶层,知识分子掌握着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已是文明主体中的先导性阶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与工人、农民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既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又增强和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邓小平这一论断,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内涵问题,是我们党对于工农联盟理论的重要发展。
    工人阶级的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其阶级本质属性。工人阶级仍然是与社会主义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都不可能改变。我们还必须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必须在改革中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民阶级在改革中发生的变化更为明显更为深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发挥农民积极性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利,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小康之路,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在新形势下农民的变化:一是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劳动积极性和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基石。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逐渐摆脱了传统体制的束缚,掌握了独立的财产权益,通过他们的劳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与外界的商品交换空前增加,视野开阔,逐步走上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过程,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主要参与者,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工农联盟。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开辟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从多种途径实现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乡镇企业是最基本最长久的途径。三是全方位的改革推动农民群众开始出现了阶层分化。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改革的深化,农民就业途径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在农民阶级中出现了新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主要有: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营企业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或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管理者;乡村干部。
    不管农民阶级怎样变化,农民阶级在我国人口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巩固发展工农联盟的基本方针没有变。工农联盟在社会经济的大变革中展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工农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相互交融。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为农业产业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工业结构的调整还使部分中低产业技术向农村转移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需要工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新的产业组织,农业产业化才具有生命力。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农民的工业化组织形式,是传统农业向工业化演进的中间体。工农业相互交融的情况是工农两大阶级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联盟的经济基础。第二,工农两大阶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相互渗透。改革开放过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求生存求发展大量往城市涌,形成这一时期颇具特色的民工潮,对城市的发展既是冲击又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分布在城乡之间的小城镇中,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开创了道路。据1997年统计,我国居住在城镇的农村人口5500万,家居农村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职工13410万人, 大体反映了农村向城市渗透的水平。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创办新型农业产业,寻求回归自然转移农村生活已出现了迹象,这将成为城市人口向农村渗透的趋势。第三,工农两大行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加大了相互交流。城镇历来是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主要市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市场发展很快,这可以从城镇社会消费增长的情况看出。城镇社会消费总额增长较快的1990年-1996年,其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21.7%,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工矿企业中获取材料,从消费中争市场,也是城乡加大交流的重要因素。农村对城镇的市场贡献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大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其他投入都有明显提高。1970年-1993年,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商品零售总额由324亿元增至1288.9亿元。仅14年时间,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总额就达到9533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前26年的2.3 倍。消费品市场也是如此。1983年~1989年是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比较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16565 亿元,即使是增长相对于城镇缓慢的1990~1996年,农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也达到17.2%,由此可见,城乡间商品交流程度提高确是很快。
    总之,改革开放使工农联盟在一个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极大地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跃居世界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国内生产总值1998年达到7955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 一个繁荣富强的人民共和国已为世人所瞩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