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虞云国 参加讨论

此外还有宋代括官田时经常提及的积水茭荡田。这类田虽已非湖泽河汊,但尚未成为可耕的塘涂田。理宗时,常熟即有这类田3216亩。另有安吉县境内“陂堰旧有七十二所,盖其地势高仰,近山之田号承天田,亦号佛座田,谓层层增高,灌溉不及也”,“储蓄灌溉,全藉陂堰”(注:《嘉泰吴兴志》卷19《渡堰》。)。承天田、佛座田是当地农民向山争地的例证,“层层增高”表明其是梯田。
    对这一地区耕地的增长作定量分析不无困难。范仲淹在景祐年间(1034-1037)称苏州出税之田340万亩;而另一研究表明,苏州在雍熙(984-987)前后的耕地数至多不会超过140万亩,50年间耕田数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1235)常熟的耕地数为240万亩,常熟是苏州平江5个属县之一,倘以该数据作为5县之平均数,则这时苏州总耕地数应在120万亩左右,约为景祐耕地数的3.5倍,雍熙耕地数的8.5倍(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琴川志》卷6《版籍》;周生春:《宋代江南水利田的开发与政府的田赋收入》,载《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从垦田增长率来看,显然景祐以后远远超过景祐以前;南宋远远超过北宋。以上分析虽有推断成分,但或可据此把握太湖流域在两宋时期耕地垦辟增加的总体趋势。
    二、水利田的全面建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两宋时期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决定性进步,是与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稍具规模的水利事业,政府的组织作用和管理机能至为关键。《隆庆长洲县志》卷2《水利》指出:“江南水利,无论汉唐,计宋有天下三百年,而命官修治凡三十余度,殆不十年一兴利也”。宋代在财力物力上给水利建设以积极的支持。熙宁变法大兴水利之时,凡有疏导水患而开决农田时,“即以官田计其顷亩,拨还田户,如无田可拨,即计田给直”;政和六年(1116),徽宗拨封桩米10万石、常平本钱10万贯等命赵霖主持平江水道的大规模疏浚工程(注:《宋会要》食货7之23、24;《吴郡志》卷19《水利》。)。北宋曾给两浙路等下诏:“辖下州军圩田并河渠、堤堰、陂塘之类合行开修去处,选官计工料,每岁于二月未农作时兴役,半月即罢”,把兴修水利纳入每年春耕前地方官的常规公务(注:《宋会要》食货7之11。)。兴修水利的诸多内容在宋代不仅作为州县长吏的重要职责,还直接与考课磨勘优劣相联系,使他们对属地水利不敢掉以轻心。
    当地人民深知太湖农田水利的症结所在,高度重视疏浚工程和堰闸工程,创造了成功的经验。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广袤农田去水涝之害而得沾溉之利。例如,至和二年(1055),调发民夫15.6万工,疏浚诸泾64、浦44、塘6,筑成至和塘,“田无洿潴,民不病涉”,两岸膏腴之地数百万顷都蒙其利;宣和元年(1119),赵霖役工278万余,历时19个月,浚治1江、1港、4浦、58渎,使平江府“二十年间并无水患”;政和五年(1115),江阴浚治横河、市墩河、东新河和代洪港以后,使附近“十乡之田,频苦旱涝,尽除其患”,得益农田达6573顷;乾道二年(1167),开浚顾会浦河道,“故水所败田数万亩还为膏腴”(注:《吴郡志》卷19《水利》;《宋会要》方域17之22;《嘉靖江阴县地》卷16《名宦》;《云间志》卷下《华亭县浚河置闸碑》。)。开通疏导河湖港浦,不仅保证了太湖水系能循环畅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当地农田能够有力抗御水旱灾害。
    其次,堤堰斗闸则使疏浚的成果得以维持、巩固和发挥效益。当地人民往往在疏浚同时,就“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再在关键河段,设立斗闸,“大水之年,足以潴蓄湖瀼之水,使不与外水相通,而水田之圩垾无冲激之患;大旱之年,可以决斗门水濑,以浸灌民田,而旱田之沟洫有车畎之利”(注:《吴郡志》卷19《水利》。)。其它如嘉祐六年(1061),对六年前疏浚的至和塘“创石堤,疏斗门”,“得膏腴田数百万顷”;熙宁时,“松江堤没,水为民患”,因筑丈高石堤90里,“复良田数千顷”。
    在各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应下,太湖流域的农田建设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国水利田最密集的区域。有人对北宋熙宁年间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总耕地数作过统计,太湖流域所在的两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为2294处,水利田为1048万多亩,占总耕地数的28.8%(注: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7页。)。南宋淳熙前后,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浙西路水利工程为2100余处,接近熙宁时期两浙之和,《宋史·食货志》说:浙西“南渡后水利之田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太湖水利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丰熟”,经过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浍脉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间,灌以机械;沮洳之滨,环以茭楗;则泻卤硗确,变为膏泽之野;萍藻葭苇,垦为粳稻之陆”,成为宋代集约化农业的首善之区(注:《吴郡志》卷19《水利》,卷37《县记》。)。
    在太湖流域水利田的建设中,疏浚和堰闸的功效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每一田块的圩岸修筑也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圩岸,有些岸段就是前文述及的堰塘堤坝所构成,但更多的岸段则是围田别建的田塍。圩岸所围之田大小不一,少者数十亩,多者以千计,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田圩之制。当地历来将“大筑圩岸,高围民田”,视为农田水利的要策。嘉祐三年(1058),两浙转运使即建议在苏、湖、常、秀修作田塍,位位相接,以御风涛,以狭水源,并“令县官教诱殖利之户自作塍岸,定其劝课为殿最”(注:《正德姑苏志》卷11《水利上》。)。政和元年(1111),提举常平司命苏、湖、秀三州令佐主管创立圩岸工程,浙西掀起了兴筑圩岸的热潮,仅平江府就兴修田围达2000余顷。南宋黄震曾针对太湖农田水利建设指出:“田岸之事在民。在民者,在官不必虑;水利之事在官,在官者,在民不得为”(注:《正德松江府志》卷3《水中·治策》。)。他所说的水利之事应指疏浚河道、修建堰闸等大型工程,而田岸之事则指圩岸田塍的修筑维修。正是在发挥和协调政府与农民各自职能的基础上,太湖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在两宋时期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为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全面起飞准备了硬件条件。其中不少农田水利工程还泽被后代,为太湖流域农业经济在明清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