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发展私营经济(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周含华/曾长秋 参加讨论

第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发展私营经济,其历史发展和理论逻辑在总体趋势上依然是统一的。私营经济再生的事实并不违背理论思维规律,因为“现实的历史”是纷繁复杂而又充满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本质的东西,又有非本质的东西;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由于被种种的社会因素牵扯着,列宁便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历史发展可能会出现反复,总是沿着“之”字形的道路前进。而经过修正的理论逻辑,则是提炼了历史本来的表现形式,舍弃了大量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集中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主流和必然性。因此,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别、对立的本质上的统一。理论逻辑要超越历史的许多琐碎,但不会背离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而是从规律上反映历史发展的方向,更深刻地反映着历史的真实。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不会是永恒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被无数思想家反复论证了的一个问题。私营企业的再生也是这样,只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并非改变了历史规律。
    由此可见,50年代私营经济在中国被消灭和20年以后的再生,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事物的对立,但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则体现着事物的统一。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完全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和扬弃。黑格尔深刻的提出:“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辩证解说。
    三、和平共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前进中的战略退却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98年九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写进去了,标志着私营经济取得了法律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十六大进一步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将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在分析了国际局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处于相互借鉴、相互兼容的历史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以来,社会主义事业落入低谷,而资本主义则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一定的生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斗争的局面,将长期持续下去。在这个时期内,资本主义无法吃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很快消灭资本主义,“一球两制”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此,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须从长计议,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是在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其次,两种经济形式和平共处符合辩证法原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两种经济形式不仅存在矛盾,而且具有一致性。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对抗与斗争,忽视了二者在时间上的继承性和在空间上的互补性。继承性表现在二者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同时也是发达的商品生产;互补性表现在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企业内的各专业生产部门之间,不仅要有分工,而且要有协调与合作;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大,二者适应了不同层次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弥补了单一所有制的不足,能促使总体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
    再次,私营企业的再度勃兴将有力地促进国有企业质量升级。我国加入WTO以后,按照WTO的原则,私营经济将取得与国有经济平等的法人主体地位,在经济领域展开平等竞争,这将有力地促进国有企业质量升级。私营企业在制度上因其产权关系明晰,经营机制灵活,市场适应力强,企业内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同时也存在着市场风险的硬约束,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一定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但是,长期以来私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贷款等方面受到限制,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些限制将逐渐被打破,私营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国有企业要摆脱其困难局面,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字方针深化改革,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去面对国际上大企业的竞争,以及国内私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竞争,形成具有风险的外部约束环境,促使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品质,重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象。以改革作动力,将在现实意义上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决不是放弃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前进过程中必要的战略退却。在经济建设中,列宁深谙此道。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认为让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自由,是苏联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决策,他说:“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围攻,所以是一连串的退却。要动手解决经济问题,也就是说,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10](P522)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深知战略退却对于战争全局胜利的重要意义。江西时期创造的十六字诀和1947年主动放弃延安,都是战略退却思想的具体体现,并且在那样惊险的一个又一个战局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惜的是,他没有把战备退却成功地运用到经济建设中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