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独秀脑海里充斥着英雄史观的同时,他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些观点,从而使他的世界观有了某些改变,才会使他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所提高,他才会懂得改革社会单靠少数伟人是不行的。他说:“要想改革社会,非从社会一般制度上着想不可,增加一两个善的分子,不能够使社会变为善良,除去一两个恶的分子,也不能够使社会变为不恶。”“我以为社会的力量大过于个人甚远,社会能够支配个人,个人不能够支配社会”[26]。世界观的某些改变,决定着陈独秀民众观正确的一面,但是,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陈独秀世界观的转变是不彻底的,因为在他正确认识和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同时,还在谩骂人民群众,认为“中国人欠诚实”[27],像“一盘散沙,一堆蠢物”,这充分说明了陈独秀轻视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并未消除,英雄史观也并未克服,否则不会如此对待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陈独秀前期民众观中存在着严重矛盾对立的两面,其正确认识民众的一面,虽然没有达到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但已具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特别是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非常可贵的。陈独秀轻视、谩骂民众的一面,则表明他的世界观没有彻底改造好,所以他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也是他后来陷入右倾投降主义泥潭并主张取消主义观点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甚至也是他后期反对全民抗战的根源之一。当然,处在一个变革动荡的历史时代,任何人都难免会出现矛盾的思想,我们不应该苟求于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31. [2][3][4][5][6][7][8][9][10][11][16][17][21][22][23][24][25]林茂生,杨淑娟,王树棣。陈独秀文集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40,87,315,385,384-385,385,12-14,53,295-301,520,525,520,89,132,140,91,165. [12][13][14][15][18][19][20][26][27]林茂生,杨淑娟,王树棣。陈独秀文集选编(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4,129,20,129,132-144,151,132,75-77,13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