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军应选择闽西作为战略发展方向(2)
当时在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省国民党军队都较福建为强。南昌起义军若向北折回九江向湖北发展,与敌唐生智、张发奎、金汉鼎各部的优势兵力作战,对南昌起义军不利。若向东,经赣东入浙江,将与南京政府的周凤歧等部冲突,由南京沿长江西移的何应钦、李宗仁部也将派兵增援浙江。若向西,转入湘赣边界北部地区活动,将会受到敌唐生智、朱培德部从湘、鄂、赣各方面的进攻。由于这个地区位于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之间,为长江、奥汉铁路、株萍铁路、南浔铁路所环绕,战略纵深浅,机动范围受限制,对南昌起义军的存在和发展同样不利。毛泽东于1928年11月25日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评价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时曾指出:“北段地势不如中段可进可守,又太迫近了大的政治都会,如果没有迅速夺取长沙或武汉的计划,则以大部分兵力放在浏阳、醴陵、萍乡、铜鼓一带是很危险的。”(注: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若留在南昌不动,就地发展,形成宁、汉、南昌三足鼎立之势,但这只可能是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占领南昌及其外围地区,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总战略态势下,南昌起义军是不可能长期占领大城市及其外围地区的。长期留在南昌就地发展对南昌起义军是不利的。若向赣西南发展,“吉安、赣州等地区在上流方面,容易联合与集中的敌军将达四万”(注:刘伯承:《南昌暴动始末记》(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包括王均、钱大钧、黄绍竑等部,敌人占有兵力上的优势。 再者从南昌到闽西路途上敌军兵力很少。从南昌到闽西长汀的700余里赣东路上,国民党军仅有驻临川的杨如轩部1个师,驻宁都的赖世琮部1个团,两部兵力合计不满3000人,战斗力弱,容易对付。 第三,闽西地理条件对建立革命根据地有利。闽西即福建省的西南地区,包括有长汀、上杭、连城、龙岩、漳平、宁洋、宁化、清流、归化(明溪)、武平、永定、平和等县,人口250万,面积3.2万平方公里,西依武夷山,中有玳瑁山,东靠博平岭。这里崇山峻岭,绵亘起伏,河溪交错,偏僻闭塞,交通不便,距大城市较远,敌人欲来进攻,兵力的调集十分困难。闽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和其它物品,可以给部队提供充足的给养。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便于南昌起义军的割据与发展壮大。 南昌起义军若转入湘赣边界中南部即以井冈山为中心的地区活动,虽然有便于作战的地势,但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为南昌起义军数万大部队长期提供给养是很困难的。1928年5月底,跟随朱德、陈毅所部南昌起义军上了井冈山的湘南农军中的五千余人,就因缺粮而被动员返回湘南。后来,毛泽东于1929年3月20日在闽西汀州起草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央的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我们是一月十四日离开井冈山。主因是经济无出路。”(注:毛泽东:《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央的报告》,《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四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第219页。)由此看来,当时若向西转入湘赣边界对南昌起义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四,闽西战略地位重要。它西接赣南、南邻粤东,对外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它位于闽、赣、粤三省交界处,若南昌起义军以此为落脚点,站稳脚跟,可以影响三个省,回过头来向西经略赣南,可以在以长汀--瑞金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展。这个地区也就是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而这并不是偶然的,大革命失败后,从主客观条件来看,闽西及相邻的赣南地区,是中国东南部最便于红军主力部队落脚和发展的地区,向东可向闽南、闽中发展,向北可向赣中、闽北发展,向南可出击东江、粤北,向西可出击湘赣边界及其纵深地区,战略发展回旋余地大。闽西邻近出海口,便于起义军对外的交通联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