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日战略方针之比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王云江/杨英法 参加讨论

蒋介石、国民党虽然也认识到中日战争是持久消耗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其不懂得中日战争的时代特点,不懂得中日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仅把中国土广民众和敌小我大作为日本无法灭亡中国,中国抗战持久必胜的主要依据。蒋介石多次强调:“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5](P11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说,已不是兴旺向上的国家,而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相反,是如日方升的国家,中国已有了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和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特别是有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十七年的斗争经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1](P417),这构成了中国抗战持久必胜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出于阶级本性,蒋介石和国民党是认识不到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
    (二)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的不同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见了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他还指出,相持阶段时间相当长,遇到困难也最多,但它又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将转弱为强,变劣势为优势,完成反攻的准备。
    蒋介石、国民党对战争缺乏通盘的预见,开始对战争分期也说不清楚。抗战爆发后的国防会议仅言第一期为守势作战时期,以后的战争进程怎样,没有讲。直到1938年11月25日到28日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才对此问题有了统一认识,确定了第二期抗战的战略方针。蒋介石在会上首先明确抗战阶段的划分:“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撤军、岳州沦陷为止,这是我们抗战第一期”,“从今以后的战争,才是第二期”[6],从而统一了以往国民党军对战争阶段划分不一致的说法。其次,他提出了两期战略的区别:第一期为诱敌深入,消耗敌人,可以说是纯粹军事的行动;第二期则转败为胜、转守为攻,政治与军事同时进行。最后,蒋介石提出了“转败为胜”的18项信条,诸如“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宣传重于作战”、“训练重于作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等等。
    由此可见,国民党在思想上并没有将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区分开来,而将二者合而为一。两个阶段在战争目标、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及应采取的战略战术等方面都有重大区别,说明国民党对抗日战争进程的认识远不如共产党深刻、明晰。
    (三)国共两党在进行持久战措施上的相似处
    如果说国共两党的抗日战略方针,在对抗日战争发展客观规律性及对抗日战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多的表现为差别的话,那么,在进行持久战的措施上,则更多的表现为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共产党反对和敌人硬拚,主张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勇敢地退却,保存军力,避免和敌人过早进行战略决战,执行“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政策”[1](P474)。国民党也强调不要在不利情况下与敌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要“以空间换时间”[5](P1131)。徐州是为避免和敌人过早进行战略决战而主动放弃的典型例子,武汉等地也是在政策指导下而主动放弃的。
    第二,共产党特别注重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在相持阶段中的战略地位。国民党也重视游击战的作用。1938年11月25日,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指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用于敌后”[7](P265)。并命令各战区划分若干游击区,指派部队担任游击,并且新组建了专门实施敌后游击任务的冀察、鲁苏两战区,还命令第一、二、三、九各战区经常派10余个师进行游击,兵力占其战区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游击区曾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先后开辟了冀察、鲁中、豫东、山西、浙西、鄂豫皖边区、海南等多块游击区,人数多,地域广,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在抗战初期的对日作战中也还是比较努力的。
    第三,共产党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抗日战争是消耗战”[1](P469),“集合许多小胜化为大胜,则是正规战、游击战所共同的”[1](P466)。国民党也特别强调“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据白崇禧回忆,国民党在1937年冬天的武汉军事会议上“研讨对敌战法,于战略上国军采取持久消耗战,于战术上,我曾于大会中提议应采取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战,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限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效……”[8](P352)。白崇禧的建议为蒋介石所采纳,它和共产党的主张是十分相近的。
    第四,国共两党都认为,坚持持久战和夺取抗战的胜利应该主要依靠国内力量,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国际局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关于国内力量,共产党主张全民抗战,实行人民战争;对于国民党,过去人们多认为它完全反对民众参加抗战。其实,国民党真正害怕的是民众跟着共产党走。如民众纯为抗日,不威胁其统治,有时还是支持和默许的。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大会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就“民众运动”列出专门条款,强调要“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9](P487)。大会还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实施“二五减租”等措施。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国民党因害怕民众运动威胁其统治,从而导致不敢充分发动民众和有效地组织民众,这正暴露出它的阶级本性和反人民的一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