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蒋介石在台统治比大陆时期更为独裁,因而使台湾民众的各种权利均被剥夺,民主进程遭到破坏。但这一专制统治在国民党退台初期,又为暂时的乱中求稳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国民党度过难关起到了保障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是暂时的,正是由于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统治,引发了蒋介石身后一波又一波的民主运动,最终促使国民党在台统治由独裁专制走向“政党政治”。 蒋介石在实施独裁统治的同时,又标榜“民主”、“革新”。首先,蒋介石在台湾推展“地方自治”,并于1950年4 月正式颁布了《各市县实施地方自治纲要》,提出调整行政区域,健全地方基层组织;民选县市乡镇长和村里长;建立“民意机构”等。蒋介石此举是为缓解国民党当局与地方势力的矛盾所采取的一种安抚政策,其目的一是使地方势力纳入国民党政治运作的轨道,以利加强独裁统治;二是适应“反共抗俄”总动员需要,以建立“反攻复国”的社会根基。 其二,蒋介石在总结兵败大陆原因时,认为国民党和军队对三民主义信仰发生动摇是其重要原因,从而提出“建立以伦理、民主、科学的三民主义教育”(注: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32页。)。蒋于1950年8 月在台湾全岛展开了规模庞大的国民党改造运动与“革命实践运动”。蒋的两项举措不仅整顿了各级组织,完成了上层权力再分配,而且对于稳定政局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的确,国民党改造就成了存亡续绝、起死回生的转折点。60年代,他又倡导“党务革新”,提出“首先在思想上、观念上、生活上、行动上、作风上,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一齐切实革新”< %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044、2770-2771、3883、3942页。)。此番“党务革新”,按照蒋介石的说法,就是为适应“建设台湾”与“反共复国”的需要。说穿了,就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蒋介石口中的“民主”与“革新”不过是独裁专制的挡箭牌而已。 第三,在经济上,蒋介石推展土地改革与新经济政策, 但其中心点在于奠定“反共复国”的基础 蒋介石兵败退台之初,立即在台湾全岛推展土地改革工作。众所周知,蒋介石在大陆统治22年,始终未在中国大陆真正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那么他何以一到台湾便大张旗鼓地推展土地改革运动呢?据蒋介石自己称:我们目前进行的“反共抗俄”战争“乃是以民生主义为重心”,而实施民生主义的起点就是开展土地改革(注:《中央日报》1952年5月21日。)。而实际上他推展土地改革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点: 其一,是为解决退台后的生机所被迫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国民党退台后,为了维持蒋家小朝廷在台统治,必须解决生机问题。而解决生机的关键,是缓和农村阶级矛盾,提高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促进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稳定政局。 其二,是为了抵消中共在大陆开展土地改革的影响,与中共相对抗。蒋介石在1952年4月21 日讲授《土地国有的意义》时宣称:“我们今后要以民生主义的‘均富’口号,和实践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民生主义的行动,来作为粉碎朱毛……‘共产’和其‘土改’的武器。” 其三,正如国民党叛逆者孙家麒先生所说:“因为地主全部都是台湾人,所以国民党可以大慷他人之慨,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毫无顾忌地认真推行。假如当日百甲以上的大地主,有三五个是属于皇亲国戚之流,我想台湾的土改工作,能否顺利推行成功,恐怕连陈诚先生也不敢作肯定答复的。”(注:孙家麒:《我所认识的蒋经国》,香港大众生活出版社1975年版,第16页。) 对于蒋介石推展的土地改革,台湾社会舆论颇多颂扬。就台湾土地改革的实际情况观之,此举成功之处在于基本消灭了封建势力,使台湾农业迅速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并促进了台湾工业经济的恢复。但是蒋介石标榜的“耕者有其田”与中山先生当年倡导的“耕者有其田”有明显的差异,对地主利益照顾太多,仅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地权,远没有做到平均地权。 在推展土地改革的同时,蒋还提出要把台湾建成“三民主义模范省”,使其成为“光复大陆”后建设的蓝图。他提出:“要建立现代化国家,除开加速科学化、工业化之外,别无其他方法可以倖致。”“所谓工业化,不仅是发达工业,同时还要使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使我们的农业工业化”(注:转引自林凌秀:《先总统蒋公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载《近代中国》,总第82期(1991年4月)。)。台湾当局在币制改革和恶性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控制之后,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遂提出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农工均衡发展”,实施“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台湾处于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这一战略使台湾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业品的自给能力大大提高,为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发展和台湾经济起飞打下了基础。但由于岛内市场狭小,也出现了生产过剩和对外贸易发展缓慢等严重问题。 60年代初期,蒋介石在军事反攻无望的情形下,遂提出“建设台湾,反共复国”口号,同时将施政重点集中于建设台湾,经营台湾,以长期维持国民党在台统治。此点表明蒋介石已从50年代初期的“军事第一”、“反共第一”过渡到“反共复国”与“建设台湾”并重,更注重“建设台湾”,以偏安台岛。台湾当局根据蒋介石指令与变化了的经济形势,提出“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即从发展内向型经济转向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拓展对外贸易,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此一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台湾经济结构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使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重工业得到发展。此一时期,台湾经济年增长率为10.37%,10年中有5年工业增长率超过20%。此一数字在亚洲地区少有,在世界范围也不多见。台湾经济的这种高速发展被外界称之为“经济起飞”。 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王牌”遂成为蒋介石反共和与大陆相对抗的新的筹码。蒋介石病逝后,蒋经国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和李登辉的“民主、自由、均富统一中国”,都与台湾这张“经济王牌”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