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在军事上,蒋介石从极端的反共立场出发,将台湾社会推向反共、“反攻大陆”的极点 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不甘心失败,从其极端的反共立场出发,采取了比大陆时期更为狂热的反共行动。每到一处讲话,每开展一项运动,其落脚点都放在“反共”上。“肃清匪谍”与“反共抗俄总动员运动”自不必说,就连国民党改造与土地改革、新经济政策也以反共为最终目的。就在蒋介石病逝前一周,他在《告青年书》中,还声嘶力竭地要青年人“贯彻反共复国”的“大担当大使命”。与此同时蒋介石为加强反共心战,在50年代抛出了三大反共论著,即《反共抗俄基本论》、《解决共产主义思想与方法的根本问题》、《苏俄在中国》。这三部书的共同特点是:都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系统地攻击共产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蒋介石还在书中鼓吹培植以反共“新武德”为核心的所谓“革命人生观”,要求国民党官兵建立“主义”、“领袖”、“国家”、“责任”、“荣誉”五大信念,与中共作战时“不成功,便成仁”。 蒋介石在狂热地鼓吹反共的同时,全力投入了“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蒋介石为了鼓吹“反攻”政治神话,早在1950年5 月就开出了“一年准备,二年进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空头支票(注:蒋介石:《为撤退海南、舟山国军告全国同胞书》,1950年5月16日, 《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30页。)。为使“反攻大陆”成功,50年代,蒋介石不断派飞机轰炸大陆沿海城市,派小股部队偷袭大陆沿海岛屿,致使海峡两岸不断发生炮战、空战。因“反攻大陆”始终未能兑现,蒋介石父子遂将“反攻大陆”改为“反共复国”,此调时高时低,但仍坚持不舍。 进入60年代,国民党再度鼓噪“反攻大陆”。1961年3月29日, 蒋介石在《告青年书》中再提“反共”面临新形势,是反攻的千载难逢之机。1962年元旦,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提出“革新、动员、战斗”。同年11月国民党八届五中全会上根据蒋介石旨意提出三大任务,首要任务就是“反攻大陆”。蒋还对美国记者宣称:“一旦我们开始反攻大陆,我们预期少则三年,最多五年内,完成我们底定全国的任务”(注: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044、2770-2771、3883、3942页。)。从1962年到1965年,蒋介石在台岛设立了“反攻”专门机构,征收“国防临时特别捐”,并派出多股军队与特务偷袭大陆。其间,蒋介石在赴金门考察时,还发起了“毋忘在莒”运动,梦想田单复齐故事重演。 蒋介石在退台后,特别是60年代初大肆鼓吹“反攻大陆”,究其缘由除了蒋介石的极端反共立场与报复主义心理外,还有其他因素:其一,是蒋介石错误估计大陆形势所致。其二,蒋介石利用了中苏两党之间的意见分歧,认为国民党反攻,苏共将不会援助中共。其三,企图在台海造势,拖住美国。无论蒋介石怎样费尽心机,但其“反攻大陆”仍以破产而告终。蒋介石后半生倾全力从事“反攻圣战”之所以遭到可耻失败,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蒋介石始终不能审时度势,尽弃前嫌,实施两党合作方案,实现祖国统一。加之他对大陆形势的错误判断,其“反攻”行动不失败才是怪事。其二,海峡两岸军事、经济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大陆时期,蒋介石控制着全国政权,掌握着几百万军队,尚且不是中共的对手。退守台湾之后,弹丸之地,军事、经济实力严重不足,虽后经整顿,实力有所改观,但“反攻大陆”实属以卵击石。其三,美国对蒋介石“反攻大陆”态度的冷淡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人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扶蒋与弃蒋始终是以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得到保护为其根本原则的。并不是美国不希望蒋介石“反攻大陆”成功,而是根本不相信他能够“反攻”成功。同时鉴于中国大陆的强大,美国希图从台湾海峡脱身,重新考虑对华政策,松动同中国大陆的关系。失掉了美国的支持,蒋介石的“反攻”就成了一句空话。 蒋介石狂热的反共、“反攻”宣传与行动,不仅使台湾社会对大陆认识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两岸敌对意识有所增强,而且为外国势力插手台湾事务与“台独”分子制造分裂提供了方便,在客观上阻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 第五,在对外关系上,既全力投靠美国, 又反对其分裂行径,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蒋介石能够在大陆统治22年,在台岛偏安26年,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对他的全力支持。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仅使美国改变了对台“观望”政策,而且使蒋介石意外获取了一张盖有美国总统杜鲁门印章的“人寿保险单”。 由于蒋介石拼命抓住美国不放,不仅使得美国在对蒋介石集团恢复“军援”的同时,还恢复了经济“援助”。当坚决反共的艾森豪威尔取代杜鲁门入主白宫后,一上台就打“台湾牌”,不仅取消了杜鲁门关于台湾“中立化”的声明,“放蒋出笼”,而且接受蒋介石提议,签订了台、美《共同防御条约》,从而使蒋介石有恃无恐,大肆叫嚣“反攻大陆”。 蒋、美之间,除了相互勾结之外,因利益不同亦有争斗。这一争斗突出表现在台湾归属问题上。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美、英、中三国《开罗宣言》也明文规定将日本侵占的台湾、澎湖群岛归还中国。然而在蒋介石集团退台之前,美国就曾考虑将台湾与中国大陆分开处理的问题,并抛出种种分离台湾的方案。诸如在台培养亲美代蒋势力,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和“联合国托管”案。面对美国这种分离台湾的政策,蒋介石当时予以坚决抵制,表示“余必死守台湾,确保领土,尽我国民天职,决不能交归盟国”(注:《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第628页。)。 1954年和1958年,由于美国政府纵容蒋介石集团在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导致台湾海峡两度出现危机局面。美国人曾两度提出“停火”建议,但其目的一是阻止人民解放军进攻金门,二是迫使蒋介石减少或撤出金、马驻军,以换取中共同意不对台、澎使用武力。此举的实质是:分离台湾,制造“两个中国”。美国分离台湾的行径,均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与抨击。蒋介石说,美国建议“停火”,是“企图在牺牲中华民国整个大陆之外,更牺牲我们的外岛”< %张其昀: 《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044、2770-2771、3883、3942页。)。他表示:提出 “台湾地位未定”的人是别有阴谋地歪曲历史,而“两个中国”更是“荒谬绝伦”,“中华民国领土,绝对不允许割裂”(注: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044、2770-2771、3883、3942页。)。 蒋介石口中的“一个中国”当然是指已经在历史上消失了的“中华民国”。 既然蒋介石退台后全力投靠美国,何以又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举措?其中除了蒋介石固有的民族主义立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美、蒋在台湾海峡利益上不一致所致。美国协防台湾是出于遏制共产主义在远东发展,维护其在远东利益的考虑。蒋介石全力投靠美国则是出于维持蒋家小朝廷在台的偏安统治,并通过签约将其拖入中国内战,以便“反攻大陆”。但他反对美国分裂中国的立场是应该肯定的。 综观蒋介石晚年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到:他既有对台湾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阻碍历史进程的一面。就其积极方面而言,他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反省”,为克服弊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所推展的国民党改造运动,“革命实践运动”与“党务革新”,既有利于改善自身形象,又有利于稳定政局,更为蒋经国接班奠定了基础;他所主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虽有不彻底的缺点与局限性,但它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其促进经济现代化思想相结合,为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他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对中国统一有正面效应。就蒋介石阻碍历史进程方面而言,他在政治上坚持独裁专制统治,不仅与历史潮流相违背,而且剥夺了广大台湾人民集会、结社等自由民主权利,阻碍了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带有明显的反动作用;他坚持极端的反共立场,并念念不忘“反攻大陆”,其举措不仅使两岸敌对意识有所增强,而且造成海峡两岸长时期隔绝,为外国势力插手台湾事务与“台独”分子制造分裂提供了条件,其行为阻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总之,蒋介石晚年的所作所为充满了二元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