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苗书梅 参加讨论

二外戚任用制度
    宋代不但限制宗室掌握重要职权,而且“矫衰唐之弊”,对外戚的任用也进行了诸多限制。一方面是严密后宫制度。宋朝运用制度与观念的双重约束,限制后妃参预朝政,约束后妃的权势,从而达到防范外戚的目的,因此,宋代的后妃多恪守妇道,“不私外家”(19)。另一方面,宋朝制定了诸多限制性的“待外戚之法”,防患于未然。在任用方面,宋政府对外戚的任用制度与宗室基本一致,即“崇爵厚禄,不畀事权”(20)。
    所谓“崇爵厚禄”,即授以高官厚禄。宋代外戚获得特恩补官的机会很多,他们的官阶升迁也快,不少人官至防御、团练、刺史、观察使,以至封王建节。但是,即便这些只食俸禄、并无实职的官阶,宋政府也不轻易滥授,只有那些曾任要职、有功朝廷者才能顺利获得。因此,宋代不少皇帝也被大臣称赞为“不私戚里”、不崇外家的楷模(21)。
    所谓“不畀事权”,即不让外戚担任位高权重的显要职务。宋代对外戚的任职限制主要有:其一,外戚“不得为监司、郡守”。外戚除已中进士者外,多以恩荫入仕,“祖宗之法,后族戚里不得任文资。”(22)外戚恩补只授武阶官,出授差遣可以担任地方武职官,如钤辖、监押、巡检、监当等,而不可任州县亲民官。如咸平六年(1003),秦国长公主为其子王世隆请求“正除近京刺史”,真宗即说:“牧守,亲民之官,系朝廷公议”(23),不许。不许外戚任州县亲民长官是为了防止他们以势凌人,败坏地方吏治,这一禁令一旦被打破,往往受到士大夫们的指责。熙宁初年,神宗向皇后的从祖向传范因累领外郡,被授予知郓州并兼任京东西路安抚使,即遭到谏官杨绘的反对而罢其命。宋理宗时,一度“用外戚子弟为监司、郡守”,他们为官不廉,引起朝野反对,朝廷不得不再次强调:自今“外戚不得为监司、郡守”(24)。
    其二,外戚“不许任侍从官”。侍从官是经常接近皇帝的高级文臣集团,如果由外戚担任,特别是皇后的近亲担任,就很容易干预朝政,因此,宋代一般不许外戚担任侍从近臣。仁宗初年,章献明肃刘皇后垂帘听政,曾设法提拔她干哥的女婿马季良为龙图阁待制,虽系在外侍从,仁宗亲政后,“于明肃之政无大变更,独季良即日易武弁(指武阶官),以为祖宗之制不可以私恩废也”。外戚不任侍从的制度在宋徽宗朝遭到破坏,南宋初年,高宗因袭旧弊,任命他岳父邢焕为徽猷阁待制,又任命哲宗孟皇后的侄子孟忠厚为显谟阁直学士,均遭到大臣强烈反对,高宗不得不将二人分别改任光州观察使与常德军承宣使,并下诏重申:“后族自今不得任侍从官,著为甲令”(25)。
    其三,外戚“毋除二府职任”。二府在宋代指对掌文武大权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属于最高权力机构。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宋代既有禁止外戚任枢密院长官的条令,也有外戚不可拜相的成法。北宋中期以前,曾有一些外戚远亲担任三衙长官,所以,李心传称:“祖宗盛时,率用外戚典军马”。但是,北宋三衙虽有禁军管理权,并无调兵权,率军出征更是临时差将,调兵权归枢密院,而且,外戚虽可以任三衙长官,却“无使枢密者”(26)。当然,宋代也有少数外戚打破这一限制,官至枢密院正副长官,只是无不遭到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如真宗末年及仁宗初年,刘皇后当政,外戚钱惟演任枢密副使两年,乾兴元年(1022)七月,又升为枢密使,于是宰相冯拯据理力争,指出惟演“乃太后姻亲,不可与机政”。当年十一月,钱惟演遂被解除枢密之职(27)。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公开宣布:“后妃之家毋得除二府职任”,不过,外戚不可拜宰相、不可除执政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钱惟演罢枢密之职外任以后,两次回京均借故逗留,企图拜相,终因多次遭到士大夫弹击而未遂。宋代对外戚的任用限制比宗室稍宽,外戚官至执政者,除钱惟演外,还有王贻永、孟忠厚、钱端礼、张说等人,拜相者则有韩忠彦、郑居中、韩侂胄、贾似道四人。其中第一个拜相的外戚韩忠彦并非因外戚身份取得高官,他是进士出身,元祐四年(1089)七月,他弟弟嘉彦娶神宗的女儿之前,忠彦已经出任尚书右丞,系执政官。嘉彦召为驸马后,忠彦一再请求罢职,其他士大夫也纷纷上疏,称忠彦以外戚身份居执政地位是违背“祖宗故事”的。次年三月,忠彦被改任同知枢密院事。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徽宗即位,由神宗向皇后垂帘同听政,四月,拜韩忠彦为相,再次遭到士大夫强烈反对。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如果韩忠彦不是外戚,拜为宰相是无可非议的,但身为驸马之兄,则不可居宰相之位。因此,崇宁元年(1102)五月,韩忠彦罢相,次年,徽宗就此专门颁布诏令,声称外戚专权是祸乱天下之根源,并规定:“自今勿援忠彦例,以戚里宗属为三省执政官。世世守之,著为甲令”。(28)
    郑居中与韩忠彦一样,并非凭外戚身份获得重职,却因后来成为外戚而不久于相位。宋代权势显赫、影响较大的外戚宰相是韩侂胄和贾似道,他们两个弄权于南宋中、后期,这与当时各项制度多遭破坏有关,而且,正如张邦炜先生所说:他们二人“并无取宋朝而代之之举”,在宋代,人们更多地把他们看成权臣,而不仅仅视之为外戚,因为,他们把持政权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原因。(29)
    总之,宋代限制外戚担任要职的所谓“祖宗家法”,在大部分时期得到了较好遵循,只有少数时期例外。在诸多条令法规的约束下,宋代虽有多次母后垂帘听政,但没有出现外戚篡夺之祸。这种赋之以厚禄而不授以重权的“待外戚之法”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赞扬,如高宗曾说:“朕深不欲以国戚任军旅及朝廷之事,万一有过,治之则伤恩,释之则废法。”(30)这种待外戚法也得到了士大夫的广泛推崇,刘克庄即称:汉朝因外戚专权而衰亡,“独本朝戚畹谦下,损益异于前代,盖祖宗但赋以禄,而不任以事,乃所以深爱之也,岂必使之与寒士争进哉!”(31)“深爱之”虽系虚美之词,但也是事实,南宋权势显赫一时的两个外戚宰相皆死于他人刀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