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即民间之习俗。山西民风,是在山西这一特定区域形成的风俗,具有独特风格。本文试就明中叶以降山西民风的变化作一探讨。 一 山西东处太行,西接黄河,北则大漠,素称用武之地,距京师仅数百里,实其右臂。《诗·唐风》传:山西“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杜佑《通典》:“山西土瘠,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井之间,习於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艺。”《隋志》:“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其於三圣遗风尚未尽澌灭。”至明代前期,依然是民风淳朴,勤俭不华,力田务实,因北临边塞,民尚习武。明代山西共领五府三直隶州,十六府属州七十八县,明初五府三直隶州的民风基本状况是: 太原府:“其风勤俭,不好词讼。”(嘉靖《太原府志》卷9引《一统志》) 平阳府:“君子忧深思,远小人,俭啬耳,甘辛苦,薄滋味,勤於耕织,服劳商贾,绛人……尚多勇敢,蒲解邻秦,其人乃有秦风,隰吉居山,其人多质朴、信实,霍人与平阳颇类。”(成化《山西通志》卷2) 汾州府:“其民重厚、知义、尚信、好文”(光绪《山西通志》卷99引《明一统志》) 潞安府:“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同上) 大同府:“俗尚武艺,风声气息,自昔而然。”(同上) 泽州:“性质气豪,力勤耕种,悖而好义,俭而用礼”。(同上) 辽州:“其民信实纯厚,其俗则悍朴直”。(同上) 沁州:“专力农耕,少事商贾”。(同上) 至于五府三直隶州所辖州县之民风,可以归纳为以下16种类型(据成化《山西通志》卷2所载。) 民风刚劲直鲁州县:祁县、静乐、文水、榆次、永宁州、中阳、太平、翼城、大宁、绛州、河津、大同县、怀仁,计13州县。 民风淳朴州县:阳曲、太原、清源、太谷、寿阳、河曲、岢岚、岚县、兴县、平定州、乐平、忻州、代州、崞县、五台、太平、翼城、岳阳、汾西、襄陵、蒲县、霍州、永和、乡宁、绛县、垣曲、解州、安邑、夏县、平陆、蒲州、临晋、万泉、怀仁、应州、浑源、灵丘、汾阳、介休、临汾、石楼、沁源、和顺、长治、壶关、长子、黎城、平顺、高平、陵川、阳城、沁水,计52州县。 民风尽力耕织州县:清源、祁、文水、太谷、徐沟、榆次、寿阳、盂、河曲、保德州、岢岚州、岚、兴、永宁、中阳、平定、乐平、定襄、代州、繁峙、五台、临汾、曲沃、翼城、浮山、浑源州、洪洞、汾西、蒲、灵石、隰州、永和、大宁、吉州、绛州、秸山、绛县、垣曲、解州、安邑、夏、芮城、蒲州、临晋、猗氏、荣河、万泉、河津、怀仁、朔州、马邑、应州、山阴、蔚州、广灵、灵丘、广昌、汾阳、介休、临、武乡、沁源、和顺、长治、壶关、长子、屯留、浮山、黎城、平顺、高平、陵川、阳城、沁水,计74州县。 民风勤俭州县:阳曲、太原、祁、文水、太谷、徐沟、榆次、寿阳、盂、河曲、保德州、岢岚州、岚、兴、中阳、平定、乐平、忻州、定襄、代州、崞、繁峙、五台、临汾、太平、翼城、浮山、岳阳、洪洞、赵城、汾西、霍州、灵石、隰州、永和、大宁、吉州、秸山、绛县、安邑、芮城、平陆、蒲州、临晋、猗氏、荣河、万泉、朔州、马邑、应州、山阴、蔚州、浑源州、广灵、广昌、汾阳、孝义、介休、平遥、临、石楼、武乡、沁源、和顺、长治、壶关、屯留、浮山、黎城、平顺、阳城、沁水,计72州县。 崇尚文学州县:文水、榆次、永宁、平定州、代州、五台、洪洞、赵城、霍州、秸山、安邑、猗氏、河津、蔚州、平遥、武乡、浮山、黎城、高平、陵川,计20州县。 知礼讲义州县:阳曲、太原、徐沟、保德、兴、太平、霍州、吉州、芮城、平陆、蒲州、朔州、祁县、汾阳、孝义、高平,计16州县。 少文学州县:清源、徐沟、寿阳、岢岚、岚县、中阳、忻州、永和、大宁、山阴、介休、临县、平顺,计13州县。 不通商贾和少商州县:盂县、繁峙、岳阳、蒲县、隰州、解州、万泉、应州、石楼、平顺、荣河、沁水,计12州县。 不好词讼州县:河曲、平定、乐平、五台、霍州、浑源、武乡,计7州县。 好词讼州县:大同、怀仁、孝义、沁水,计4州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