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中共七大前后党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教学与研究》 黄如军 参加讨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毛泽东是怎样依据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来认识这一问题,提出上述思想的呢?换句话说,在中国,为什么要“广大的”、“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呢?
    首先,中国经济的落后,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根据。毛泽东在七大前后论及发展资本主义问题时,都曾反复强调中国经济落后这一基本国情,例如,他认为“这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等等。后来,只要论及这一问题,他都要强调中国经济落后这一根本特点,认为这是在中国革命和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经济的落后,在当时,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其实质就在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缺少现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例如,中国社会经济大约90%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仅占整个经济的10%左右,这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又集中于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的手中,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缓慢,处境艰难;再加以连年战乱,外敌入侵,致使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的基础。所以,战后的中国应当给资本主义,包括本国和外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或私人资本主义以充分的发展机会。这也说明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在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经济的落后,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落后,即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这就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严重地依附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中虽然有了一点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没有真正深入中国社会,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因此,中国经济的落后,其根源就在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而不在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恰恰相反,中国经济的落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停滞与衰败,皆因为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之下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理解,是党和毛泽东在认识和论述发展资本主义问题时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趋势,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是,社会主义又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落后的农业国家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必须经过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使现代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才能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要不要经过一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民粹派的一个重要区别。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毛泽东才特别强调:“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载《解放日报》,1945-05-02。)同时,毛泽东还根据他对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理解,论述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认为资本主义有两种:一种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另一种是垄断独占、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是有进步意义,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到了20世纪,这种资本主义已经不占主要地位,它已经被垄断的资本主义所取代,而垄断的资本主义又必然会引起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在中国及欧洲、南美等一些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家里,自由资本主义还有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与必要,它的性质是革命的、有用的,是有利于和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在中国,我们所要发展和必须发展的,就是这样的资本主义。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革命的性质,规定了中国资本主义是要发展的”。(《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载《解放日报》,1945-06-21。)毛泽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来分析和指导中国革命,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中国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把目前时代的革命叫做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这就是说,这个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这个革命的一切措施,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革命的结果,将为资本主义扫清道路而使之获得发展”。(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载《解放日报》,1945-05-02。)虽然这个革命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虽然其前途是社会主义,但它还并不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并不就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的结果。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社会,既不是旧式的或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苏俄那样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者说是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在中国条件下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只有经过这个过渡性社会,使社会经济、主要是现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有了一个“广大的”、“广泛地”发展,使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才能为今后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好物质条件。
    再次,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对党提出“广大的”、“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也有重要影响。抗战后期及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政治形势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国民党蒋介石在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同时,继续反共反人民,实际上是要保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和分裂贫穷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坚持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即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此,党提出了结束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事实上,我们党在当时也已经做好了加入联合政府、走长期议会斗争道路的准备。1945年8月23日, 在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之前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关于我党今后斗争道路”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七大时讲的长期迂回曲折,准备最大的困难,现在就要实行了。我们要准备有所让步,“我们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大体要走法国的路,资产阶级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是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要砍头。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胡乔木回忆毛泽东》,1版,3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然而,那种“独裁加若干民主”的联合政府还并不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它也将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党只有在参加民主联合政府的条件下,经过合法的议会斗争赢得民心,从而使无产阶级成为民主联合政府的领导者,才能把中国引上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之路。不仅如此,毛泽东和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当时也都认为,即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之后,中国也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甚至有可能是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建设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当时还曾认为:中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比起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很可能要晚相当长的时间。他甚至还很肯定地谈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将不会在英、美、德、日等国之前,而会在他们之后。不难理解,在当时做出这样一些判断,除了上述经济上的原因外,更多的还是考虑到政治形势和力量对比方面的原因。
    正因为是在上述那样一种背景之下,因此,党所提出和坚持的与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相适应的经济纲领,自然就不会是社会主义的,甚至也不会是我们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以后所设计的那种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为主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它只能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或新资本主义的,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广大的”、“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实际上,这样的经济纲领不仅是对国民党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经济基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或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否定和进步,与我们党所追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一致,而且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也是将由各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在政治上的需要,即民主联合政府要反映各阶级经济利益的需要。同时,发展资本主义,这本身就是扩大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且这也将肯定会扩大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民主。这正如毛泽东当时指出的那样,近代新式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决定一切的,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这一切东西的,是决定社会变化的”。(《毛泽东年谱》,1版,中卷,5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事实上,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发展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引导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进而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党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所能预见到的、并积极为之争取的最好的一种前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2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1版,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6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下卷,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1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1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版,第13~16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2
    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9胡乔木回忆毛泽东,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顾龙生,毛泽东经济思想引论,1版,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11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1版,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