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召见臣工看道光帝、咸丰帝的理政和性格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冯尔康 参加讨论

道光帝、咸丰帝是平庸之君,似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这里不是要发出什么异议,而是希望通过他们召见官员的史实来认识他们的理政能力和个性。从这种侧面来了解皇帝似乎还没有,本文仅就他们多次召见张集馨、段光清的并不多的史事,希望从召见史的视角与史料研究帝王史和政治史开个头。
    一、道、咸召见张、段及其史书
    清制,中下级的地方文武官员、进士举人上任、调动新职,都要由他的主管部门长官带领面见皇帝,聆听训示,然后赴任,这一活动叫做“引见”;若是地方高级官员的布政使(藩司)、按察使(臬司)的履新,则应请求皇帝给予当面指示的机会,皇帝同意了,则进京面君,是为“召见”。引见由堂官带领,往往是多人共同进行的,只见一面,而召见则多属个人行为,系皇帝与被召见人单独交谈,即是密谈,且可能多次见面。
    张集馨(1800-1878年),江苏仪征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于道光十五年(1835)、十六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咸丰元年(1851)、六年、九年先后八次被召见。段光清(1798-1878年),安徽宿松人,举人出身,历任知县、知府、道员、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引见,咸丰九年(1859)召见。每回召见,非仅一次,多的达五次。
    召见关乎君臣双方的历史,本文则将关注点放在君主方面,从他的提问、指令、表情,来看他关心的事情,对臣下的态度,他的处置政务的能力,他的为人与智慧程度,以及制约他施政的社会客观条件。至于臣下的应对能力、是否欺君,回话中反映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情实际情况如何则不是本文的着眼点。
    张、段二人在官场均不得意,然皆有著述遗世,记录他们的经历与观念。张集馨有自订年谱,杜春和、张秀清予以整理,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梓刻行世。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亦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二书均比较详细地披露他们被召见的情形。本文主要依据这两部著作的资料草成。
    二、道、咸关注的政事与吏治民情
    道光帝、咸丰帝的召见张集馨、段光清,谈论中说到大政方针,但更多的是了解从封疆大吏到民间情况,太平军、捻军及少数民族战争情形,大员察吏的职责和方法,施政的细微原则,以及被召见人的家庭与生活,涉及面相当广泛,现在区分其内容,介绍如次:
    1.安内攘夷的战略性思考
    咸丰九年(1859)三月,咸丰帝连续五天召见浙江按察使段光清,在第五天咸丰帝问段光清:“方今夷人横强,粤匪扰乱,是天下两大患也。据尔看来,如何办理?办理宜以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咸丰帝首先明确当时存在着安内、攘夷两大难题的形势,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克服这两个大患,二是平息这二患的先后次第。段光清任职于杭州,同太平军中心地带接壤,又在宁波担任过属县县令、知府和宁绍台道,宁波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之一,所以他对夷务和太平军的对策早有考虑,立即回奏:
    夷人扰害中国,今已二十余年,内有商贾,交易往来,已渐相安。当初若沿海地方,任其蹂躏,亦未必遂能深入内地;今则内地既深入矣,猝欲除之,势必不能。臣窃窥夷人之志,不过专心营利,未必遂有他志。且连年外而哦夷,内而属国,祸结兵连,习以为常。刚者必缺,自然之理,不久夷人当自虚弱。皇上为中国百姓忍辱含羞,天下自能谅之。
    目下粤匪到处掠人赀财,毁人庐室,淫人妻女,焚人诗书,每破城池,衙署尽烧,每逢庙宇,则神像俱毁,此万姓所切齿,而天理所不能容者也。皇上且振刷精神,命将出兵,奠安海内,以顺舆情。
    粤匪既灭,夷人自驯,内顺外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他的看法很明确,第一先处理太平军之乱,办法就是用兵,武力消灭对方;第二才是对付洋人,一则平定了太平天国,夷人见中国没有内乱就会老实一些,再则盛极则衰,夷人必然会败落,所以可以放到第二步来料理。咸丰帝当时没有表态,会见后就把段光清的意见告诉军机大臣,得到他们的赞同,九门提督穆某当面赞扬段光清“所言甚善”(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安内、攘外的次第与方法的决策,本来是朝廷的事,咸丰帝竟然谋及并非疆吏的地方官员,是否病极乱投医?其时清朝的形势确实是危机重重,太平军和捻军已搞得清朝焦头烂额,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在进行,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八年四月攻占大沽炮台,逼近天津,五月清朝被迫先后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十月又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签订通商章程,半年前的四月还同俄国订立了《瑷珲条约》,清朝政府实际上采取先安内后攘夷的方针。可是外国侵略者咄咄进逼,九年正月英国使臣坚决要求进京,朝廷一面下令严防海口,一面令海运漕船躲避夷轮。三月,俄国强行在乌苏里江、绥芬河建造房屋的奏报到京;英使兵船北上,不理睬直隶官员的阻止。就是这种形势逼着咸丰帝君臣再次思考安内攘夷的战略大计,所以才在召见中谋及地方官员,并且坚定了他们先安内后攘夷的方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