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蒋介石追随孙中山的思想渊源(3)
2.军事救国思想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核心是推翻满清,振兴中华。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如何抵御侵略,拯救中国?孙中山认为,要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必须采用暴力手段,推倒清朝政府,建立民国。他说:“民族和国家根本上是用什么力造成的。用中国的政治历史来证明,中国人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句话说,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武力就是霸道,用霸道造成的团体,便是国家。”而“自古及今,造成国家没有不是用霸道的”,“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便是国家。”〔16〕他还举英国侵占香港和印度的例子,来说明武力造成的结果。借此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振兴中华,抵御外来侵略。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在从事“医国”事业的一开始,就抱定采取武装革命,推翻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府。几十年,他始终没有放弃军事救国。 蒋介石萌发“救国”思想的同时,产生了从军报国的志向。他立志到亚洲最现代化的日本去学习军事。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现状,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军事知识,掌握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因为“对外问题最重要者为军事”,强国对外扩张主要靠军事实力。国际政治是由“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所支配。所以,中国也要用强大的军事实力保卫自己。他说:“我们要以野蛮去打野蛮,如不以野蛮去打野蛮,世界上乱源是不止的,是打不了的。所谓‘以毒攻毒’,‘辟以止辟’即为此意。帝国主义者的陆海空军,都是很厉害的,我们要打倒他们这种帝国主义者,一定要野蛮过于他,才能打倒的。”〔17〕很明显,孙中山和蒋介石都主张军事救国。 3.儒学今用思想 蒋介石对儒家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颇为欣赏,将其视为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境界。他说:正心诚意是内治的功夫,修身齐家是外修的功夫。“我们中国的学者,把道德范围内的内治功夫叫做‘性命之学’,把智识范围的外修功夫叫做‘经世之学’,而以两者的均衡和统一,即‘合内外之道’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也就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境界”〔18〕。并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治国、平天下”。进而提出:“革命之学,大学也;革命之道,大学之道也。”只有“实行这个大学之道,才能讲做人,讲革命,讲救中国,救世界!”〔19〕 孙中山认为《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中国古时很好的政治哲学”,“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主张“应该保存”〔20〕。孙中山还把它纳入知识范畴,认为“这种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理,本属于道德的范围,今天要把他放在知识范围内来讲,才是适当。”〔21〕因为要振兴中国,不但要发扬民族精神,而且要恢复民族智能,将道德知识化。可见,孙中山把儒学八目作了改造,使其既包括道德伦理的内容,又包含科学知识的内容。 蒋介石对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推崇备至,特别是他的“知行合一”说。王阳明阐释“知行合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始,行是知之成”〔22〕,即把知行视为一体。蒋介石对“知行合一”的认识是知与行并行不悖,知是行的过程,又惟有力行才可得真知。他说:“所谓‘思维’和‘言论’只是‘行’的过程,原是包括在‘行’的范围以内,而并不是列于‘行’之外的。”〔23〕“不行不能知”,“要解决‘知难’的问题,也惟有从力行中去求”〔24〕。蒋介石所说的“知”,包括天赋之知和科学知识之知两方面内容,天赋之知是与生俱来之知,科学知识之知是“要由学问思辨工夫才能得来”,“不是每个人皆能有的”〔25〕。因而他强调“行’。他认为:“中国民族性现在仍站在静的方面,无论伦理政治,自秦汉以来的哲学思想,直到现在为止,尽是讲究静的,所以民族精神,就如此其积弱不振了”〔26〕。孙中山认为,儒家传统的“知易行难”说,是将人们引向“知而不行”的歧途,使人们把极难知的事,看得太容易,不去深求,把极容易的事视为畏途,不去实行。他担心这祥下去,中国会更加衰落,所以他把“知易行难”说,看作“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27〕因而,他提出“知难行易”,行先知后,知源于行,以唤起人们为振兴中国而奋斗。 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儒家八目的认识和知行观同孙中山的认识虽然有某些差异,但关键性的是他们包含着共同之处。而且由于这些共同之处,使蒋介石能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孙中山的学说。蒋介石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就是源于儒家思想。他说:“总理的主义学说,除形式上富有时代的色彩外,其本质、方法、作用,完全与大学之道相符合的。所以可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明德’、‘亲民’的道理。要信仰‘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就是‘在止于至善’的道理”〔28〕。而三民主义“在伦理和政治方面讲,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来做基础;在方法实行上讲,就是‘知难行易’的革命哲学”〔29〕。蒋介石同时认为,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是相辅而行的,“实有相得益彰之效”。他说:“‘致’就是‘行’,致良知就是证明‘行易’,就是要实实在在去做。这就是大学的道理,也就是总理‘知难行易’的道理。”〔30〕因此,“我相信中国人若是拿几千年遗留下来固有的民族道德,以阳明‘知行合一’动的精神,再加上总理‘知难行易’行的哲学来阐明,融汇贯通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可以保障我们国家、民族,不会给人家侵略!”〔31〕基于这种认识,蒋介石在推崇王阳明学说的同时崇尚孙中山思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分析,蒋介石当时追随孙中山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并非心血来潮,更不是投机,而是那个时代主张暴力革命拯救中国的爱国青年选择的必然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