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山兴中会是反清革命组织 孙中山三次上书失败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思考:靠上书,用和平的手段能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他终于找到了答案:“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2〕 1894年10月初,孙中山漂洋过海,抵达檀香山。他为什么要去太平洋上的这个岛国呢?按照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说,是为了“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孙中山自己在《革命原起》里说:“至甲午中东战起,以为时机可乘,乃赴檀岛、美洲创立兴中会,欲纠合海外华侨,以收臂助。”去檀岛是为发动反清起义作组织上和经费上的准备。 孙中山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和组织,为兴中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1月24日,在卑涉银行经理何宽家里召开了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有何宽、李昌、刘样、钟宇、程厨南、郑金、黄亮、许直臣、宋居仁等20多人。孙为会议主席,提议定名为兴中会,宣读章程,经讨论一致通过。 会议选举刘祥、何宽为兴中会正、副主席,黄华恢为管库,程蔚南、许直臣为正、副文案,李昌、郑金、黄亮、邓荫南等人为值理。孙穗芳女士在《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里说:“根据章程,选举出了祖父做会长,同时也选出了其他的负责人。”查兴中会章程,未设会长,只设正、副主席,此说无根据。 兴中会会员必须填写《檀香山兴中会盟书》。盟书内容为:“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宣誓时,“由李昌宣读,各以左手置耶教圣经上,高举右手,向天次第读之,如仪而散。”〔3〕 檀香山兴中会是近代化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这主要体现在: 一、主要标志是《檀香山兴中会盟书》。这个秘密誓词,不仅提出反清,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而且确定了“创立合众政府”的目标。孙中山把反对清政府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近代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从广州兴中会到檀香山兴中会,标志着它已由传统的反清复汉组织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的思想,也主要由改良主义演变为民主主义。 二、组织的成员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据考证,最早一批兴中会会员的职业情况是,何宽,银行家;李昌,公务员;刘样,商人;程蔚南,商人;邓荫南,农业家;郑金,公务员;黄亮,商人;黄华恢,商人;钟木贤,商人;许直臣,商人兼教育家;卓海,公务员;李禄,商人;李多马,商人;林鉴泉,报界;郑照,商人;刘寿,商人;钟字、商人;曹采,商人;刘卓,商人;宋居仁,工人;陈南,工人;夏百子,工人;李杞,工人;候艾泉,工人。综合起来看,商界13人,银行家1人,农业家1人,公务员3人,报界1人,工人5人。显然,这是一个以中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组织。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檀岛兴中会的成员,除孙中山外,其余都是檀香山的华侨,实际上是个华侨革命团体。从当时历史情况看,在国内还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革命团体。也正因为这一点,檀香山兴中会不可能成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核心。 三、具有初步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章程》。《章程》规定:“凡会内所议各事,当照舍少从多之例而行,以昭公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章程》的形式确定的初步民主制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兴中会的干部实行“公举”,而不是指定;对经费的使用,“可由会友集议妥允,然后支给”;对《章程》,“倘有善法,亦可随时当众议订加增,以臻完美”。 孙中山从上海到檀香山,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檀香山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当地华侨界的支持。孙中山到达檀岛以前,这个岛国在政治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893年1月,在檀岛的美国居民发动了一场政变,迫使女王退位,废除君主制,建立临时政府,定名夏威夷共和国,并决定5年后并入美国。随后颁布的资产阶级宪法也在1894年7月生效。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檀岛人民是个极大的震动,华侨资产者们及其知识分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以极大的兴趣关注这种新的政治制度。孙中山曾对华侨的这种政治热情评价道:“在美国三藩市侨居的中国人,一点政治思想都没有,这是因为华盛顿京城在东,三藩市商埠在西,对于政治方面很少接触的缘故。而在檀香山的就不然,大埠就是京城,天天所见所闻,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所以中国侨民差不多个个有些政治思想。”〔4〕孙中山是一个具有强烈进取心的人,不断寻求真理,探索救国的道路。他在上书失败后,下决心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解决建立什么样的政府,采用哪种政治制度的问题。在檀香山的社会政治变动中,他不会对共和政府、资产阶级宪法无动于衷。夏威夷岛国君主制度的废除,孙中山不会不联想到清王朝的君主制度也不是不可改变;他在考察当地新的资产阶级政府时,不会不对共和政体发生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和共鸣使他成为初步的民主主义战士,从而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但是,《章程》也有很大的缺陷。只是“规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没有树起反清革命大旗,没有把民主革命的精神注入《章程》。《章程》第一条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这里还把中国蒙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原因归结为“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模糊了斗争方向;而且号召大家起来“扶国宗”,“维持国体”,与秘密入会哲词唱反调。这给《章程》抹上了一层改良主义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