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张之洞离开南京返任两湖后,张謇与张之洞在办厂问题上虽保持联系,其他方面则较少接触。但从张謇的《日记》、《年谱》中仍可看到张謇对张之洞政治态度的评价。 (一)戊戌变法失败,慈禧等顽固派将不利于光绪。对此、张謇说服两江总督刘坤一出面保护光绪,并代刘写了《太后训政保护圣躬疏》,刘在疏文中加上了“伏愿皇太后皇上慈孝相孚,以慰天下臣民尊亲共戴之忱。”张謇读后极感钦佩,认为是“此南皮所不能言”〔13〕。 (二)这一年九月,张之洞上《劝学篇》、张謇在《年谱》上却写有这样一段活:“闻南皮奏上《劝学篇》,意持新旧之平、而何启讦其骑墙,徐桐咎其助新,人尽危矣。〔14〕”尽管反映的是人人自危的气氛,但对张之洞上《劝学篇》,又故作不偏不倚之态是有微言的。 (三)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发生的以刘坤一、张之洞为首的“东南互保”运动,张謇是暗中牵线人之一。张謇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刘坤一,但对张之洞的响应还是满意的。不久听说张之洞在湖北破获唐才常的自立军,即带信给张之洞,要张之洞效法光武帝刘秀和魏武帝曹操在“军中焚书安反侧”,不要扩大范围,按册追捕〔15〕。但张之洞为表明与维新派没有牵连,竟大肆搜捕,对此,张謇很不满。 从以上张謇对张之洞有褒有贬的评议,反映出两人政治分岐的扩大,张謇是由帝党官员通过兴办实业而成为东南资产阶级上层代表的,在政治上、经济上与维新派共同点要多一些;张之洞则不同、他是个老练的洋务官员、早期支持维新不过意在控制,形势一变,他就急不可待地向慈禧效忠了。不过两人在维护清政府统治上是一致的,“东南互保”的共同参与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推行新政,1901年将发上谕,向各地督抚征求意见。各地督抚中,清政府最重视刘坤一和张之洞,为此刘坤一特请张謇、沈曾植、汤寿潜就“变通政治”事宜,“各为条议”,寄给张之洞供参考〔16〕。张謇应命写成了《变法平议》,张之洞则“断以已意”写成三个奏折:《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17〕。今将两人所拟奏折所列举的条目制成对应表,以见异同。 张之洞三折 张謇《变法平议》 崇节俭(整顿中法一)无 破常格(整顿中法二)无 无 置议政院(吏部之事) 无 设课吏馆(吏部之事) 无 改外部(吏部之事) 无 分职以专职(吏部之事) 无 省官以益官(吏部之事) 无 设府县议会(吏部之事) 停捐纳(整顿中法三) 停捐纳(吏部之事) 去书吏(整顿中法五) 长官任辟僚属,胥吏必用士人(吏部之事) 无 征地丁图籍(户部之事) 无 颁权度法式(户部之事) 用银元(采用西法七) 行金镑改钱法(户部之事) 无 立银行用钞票(户部之事) 无 行预计(户部之事) 无 订税目(户部之事) 无 改盐法(户部之事) 无 定折漕(户部之事) 行印花税(采用西法八) 行印税而改厘金(户部之事) 修农政(采用西法四) 集公司页兴农业(户部之事) 裁屯卫(整顿中法十) 清屯卫田(户部之事) 筹八旗生计(整顿中法九) 无 无 收僧道税(户部之事) 设文开学堂(兴学育才办法一) 普兴学校(礼部之事) 改选法(整顿中法八),酌改文 科停罢武科(兴学育才办法二、三) 酌变科举(礼部之事) 无 学堂先学图画(礼部之事) 多译东西各国书(采用西法十一) 译书分省设局(礼部之事) 无 权设文部总截(礼部之事) 奖励游学(兴学育才办法四) 明定学生出身(礼部之事) 广派游历(采用两法一) 脚汕坠笥卫*(礼部之事) 简文法(整顿中法十二) 省官府仪卫(礼部之事) 去差役(整顿中法六) 抽制兵衙役练警察部队(兵部之事) 裁绿营(整顿中法十一) 为武科将领设武备外院(兵部之事) 练外国操(采用西法二) 别立毕业生练营(兵部之事) 广军费(采用西法三) 无 无 划一制造厂枪炮(兵部之事) 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 (采用西法六) 增现行章程(刑部之事) 恤刑狱(整顿中法七) 增轻罪条目、清监狱(刑部之事) 无 行讼税(刑部之事) 劝工艺(采用西法五) 开工艺院兼博览所、行补助法广 助力机、劝集矿路公司(工部之事) 无 讲求河防新法(工部之事) 推行邮政(采用西法九)无 官收洋药(采用西法十)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