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张之洞与张謇(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社会科学》 冯祖贻 参加讨论

由上可知,张之洞兴学育才、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三折共27条,其中数条因内容相近合并计25条。这25条,张謇的《变法平议》大多有相近的对应,无对应的只有6条。6条中整顿中法3条,其中崇节俭、破常格系老生常谈,只有筹八旗生计较重要;所缺西法3条中,广军费、推行邮政较重要,官收洋药不足道。因此张謇真正缺少的应是3条。反观张謇所列条文,张之洞三折无对应的竟有19条之多,其中重要的有:中央置议政院、改设外部、府县设议会、银行用钞票、国家应作预计(预算)、改税目、行盐法、定折漕等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大事。显而易见,就内容言,张謇的《变法平汉》要比张之洞三折丰富得多。
    张謇《变法平议》最突出之处是中央设议政院、府县设议院的建议。张謇反复强调这是变法的第一要事,并置之全文之首。就张謇本意言,议政院并不同于西方国家议会,议员不由民选而由大臣自辟;权能也只限于提出章程分付行政、司法官员“次第举行”,也无监督权,充其量是个咨询机构。府县议会权力较大,有权决定地方税收及财政预算,但人数又只限于5人(含议长)。尽管有此缺点,但张謇的思路毕竟向资产阶级议会制前进了一大步,反观张之洞的奏折,对此只字不提,可见其思想已落在了张謇后面。
    两人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也有差别。虽然两人都力求“新旧相参为用”,但张之洞主张“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18〕一付“中体西用”的腔调溢于言表。张謇除讲参用新旧外,强调的是“必先更新而后旧可先涤者”,表现了敢于先标新而后除旧的勇气,张之洞则主张“欲行新法必先除旧弊”,显得持重有余而进取不足。
    张謇《变法平议》对张之洞所写三奏折的具体影响已不清楚。但从居于篇首的“设议政院”未被采纳看,张之洞并不赞成张謇的意见,刘坤一的态度也与张之洞一致。后来刘、张两人会奏,用的就是张之洞的本子,从而被称为“江楚会奏三折”,成为清末新政的基础。
    1903年日俄战争爆发和日胜俄败的结局,以“日因行宪法而获胜,俄因行专制而失败”的生动例子,使中国政局震动,使中国人感悟,立宪运动迅速展开。1904年4月,张之洞为江南制造局迁新址而到南京,在与两江总督魏光焘会商时特约张謇参加,专谈立宪。受张、魏之托,张謇与蒯光典共同起草奏稿,“经七易,磨勘经四五人”。在接触中,张謇看到张之洞“语婉甚而气亦怯,不逮林也。”〔19〕林指的是贵州巡抚林绍年,此语明指张之洞不敢理直气壮地谈立宪,连林绍年也比不上。特别是张之洞还要张謇去探明袁世凯的态度,更暴露了张之洞老于世故、“气怯”的一面。这年6月,张謇更得到一个消息:“南皮创为有限制宪法之说,民间有义务无权利”,张謇很不以为然,“此老发端既不勇,而以大学章程例之,正恐学术杀人之事不免。”〔20〕明确批评张之洞在迫不得已情况下谈立宪,象制定大学章程一样,用限制学生的办法限制人民,手段是“学术杀人”。
    国内立宪运动走向高潮,张謇已成为国内立宪派代表人物,这时日本留学生中革命风潮迭起波及国内。如果说张之洞在立宪问题上态度暖味,那么在对待革命上却立场鲜明:1903年《苏报》案发生,他力主“引渡”章太炎、邹容并加严处;1906年他派兵镇压萍浏澧起义;1907年又镇压安庆起义,在革命人民眼中,张之洞已是出卖民族的“汉奸”。张謇虽不赞成革命,但态度却温和得多,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政府取缔规则纷纷回国,他与上海绅商筹划接待安排,对张之洞用暴力镇压学生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高压政策足以驱使学生走向革命。
    
    如果说在诸多国内大政方针上,张之洞与张謇的起点有相当大的一致,随着时间推移,差距日益增大,那么在实业的兴办上也出现了类似悄况。
    张之洞是张謇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领路人,是张之洞曾为张謇提供了办厂机遇,在办厂过程中,又是张之洞将其拟在湖北建官纱局南厂的机器作价,为张謇初步解决了设备和资金来源。1897年,张謇率大生厂主要干部亲赴武昌,考察湖北新政,其中便包括张之洞兴办的新式工业,张謇对张之洞兴办实业的气魄极为倾倒:“于此见西人艺学之精,南皮要是可人。”〔21〕大生厂最初办厂方针及管理方法受张之洞所办洋务企业的影响,是毫无疑义的。
    大生纱厂办厂过程也可看出两者之间的某种延续关系:最初张謇受命办厂也是“官招商办”,这与张之洞官督商办企业用的是相同口号。后因商股招集困难,“改议通纱厂官商合资,官以久阁沪上之机估值五十万两为本,商集五十万两合之”〔22〕,但商股投资仍不踊跃,还是得到张之洞、刘坤一首肯,才将“官机”对半平分,由盛宣怀、张謇“合领分办”,张謇得少募集二十五万两商股,这就是大生厂“绅领商办”的由来。可见“绅领商办”是脱胎于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但大生厂既走上绅领商办之路,便显现了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的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