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1904年5、6月间,张謇、赵凤昌、汤寿潜等人在上海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魏光焘草拟了一份《拟请立宪奏稿》,请求仿日本立宪之制,宣布定为宪法帝国,并派大臣出国考察宪法〔38〕。查《张謇日记》,该折多次商酌,历时月余,十易其稿。此间张之洞与张謇曾互访商谈立宪问题。如张謇记:“抱冰(指张之洞)来漫谈立宪,其论亦明,其气殊怯”〔39〕。所谓“其论亦明”,就是说张之洞赞成立宪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而“其气殊怯”则是因为当时朝廷尚未决定派员考察宪法,他鉴于戊戌政变的教训,不敢轻易当“出头鸟”,因而该折未敢及时呈进。尽管如此,他仍是总督中较早奏请立宪的一位。 其二,从人际关系来看,张之洞与立完派人士有较广泛的联系,其幕僚赵凤昌、郑孝胥、蒯光典等人均赞成立宪,郑孝胥还担任了预备立宪公会的会长。张之洞临终前推荐陆润痒、戴鸿慈可继其相位,均为主张和筹划立宪人物。其遗折中还有“立宪为维新之本,不可视为缓图”等语〔40〕。 其三,张之洞之赞成立宪似乎是当时朝野人所共知的事。时人刘成禺说,庚子以后,“预备立宪之风乃大盛。废科举、试特科、引用留学生、设资政院及省谘议局,以为君主立宪张本;复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以新外人耳目。凡此诸端,胥由张之洞、袁世凯合折奏请,或赞同办理”〔41〕。连以梁启超为首的政闻社诸人也认为,张之洞入京,意在建立民选议院。因而捐弃前嫌,联络婉说张之洞赞助立宪〔42〕。由此可见,张之洞在清末主张立宪应是无可疑义的。 那么,应如何看待张之洞对清末官制改革提出的异议呢?他在1907年1月2日(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的电文中,不同意每省设高等审判厅和裁撤知府等项,主张“就现有衙门认真考核,从容整理,旧制暂勿多改”,表现出慎审而主缓进的态度。他认为:“目前先从设四乡谳局选议绅董事入手,以为将来立宪之始基,如能实力奉行此,尚是达民情、采公论之实际”〔43〕。同年2月6日,他再次致电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及袁世凯,就设高等审判和司法独立问题,主张不必“更张太多”,高等审判可待十年后推行全国。并进一步表白:“此电尤于裁判、司法独立一节,不惮苦口力争,非阻立宪也,盖深盼立宪之局之必成者,莫洞若也。”〔44〕从此话可看出,张之洞对官制改革持慎审缓进态度实有其难言之隐,不能据此轻易得出他反对立宪的结论。 张之洞的“难言之隐”何在?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态度?首先。张之洞己敏锐地觉察到,满族亲贵并无真心推行立宪政治之诚意。他们是要打着立宪的旗号,借官制改革之机来集权中央,从而削弱汉族地方督抚的权力,老于官场的张之洞对此洞若观火。张之洞一方面吸取了戊戌政变的教训,怕操之过急会招灾引祸,重蹈戊戌维新派的复辙;另一方面不愿在官制改革中削弱自己的权力。刘厚生对此评论说:“张之洞一半是保全性命,一半是维持权位”〔45〕。此话不无道理。其次,张之洞认为中国民智未逮,骤改会引起杜会混乱。他说:“中国民智未尽开通,爱国者固多,而持破坏主义志在乱国者亦复不少,方今革命党各处蠢动,沿江沿海伏莽繁多”,一旦改革过急,将会造成“乱党布满天下,羽翼已成,大局倾危,无从补救”的局面〔46〕。出自一种求稳怕乱的思想,他主张缓改。可见,他主张缓行地方官制改革实有其隐衷,不可与反对立宪等量齐观。 总之,张之洞在清末政治改革中是一位与时俱进,对改革主要是起了推动作用的人物。但由于张之洞的政治性格具有趋时和附权两个特点,其在改革中又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心态。“趋时”是指他有良好的政治敏感,这驱使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谋求变革;“附权”是指他不能不考虑个人的官名利禄,这使他在帝、后纷争中始终处于两难抉择,显得慎审而胆怯。他就是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走过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 〔2〕《辜鸿铭文集》下册,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586-587页。 〔3〕《时报》1912年4月15日。 〔4〕〔5〕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第1页,第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6页。 〔7〕据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一书中所列的表统计,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 〔8〕冯天瑜:《湖北成为辛亥首义之区原因初探》,武汉师院编《辛亥革命论文集》。 〔9〕〔25〕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8页。 〔10〕〔17〕《张之洞遗事》,《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第1辑,第96页。 〔11〕〔12〕〔19〕《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116页,第83页,第115页。 〔13〕〔16〕《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第117页;第3辑,第144页。 〔14〕丛刊《辛亥革命》第4册,第275页。 〔15〕《汪康年师友书札》(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67页。 〔18〕《光绪朝东华录》总第5807页。 〔20〕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册,第11页。 〔21〕〔45〕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07页,第157页。 〔22〕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第234页。 〔23〕《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第64页。 〔24〕恽毓鼎《澄斋日记》(稿本),转引《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101页。 〔26〕《张文襄公奏稿》卷24,第12-13页。 〔27〕丛刊《戊戌变法,第4册》第257页。 〔28〕参见拙著:《论张之洞与维新派之关系》,《文史哲》1991年第4期 〔29〕〔35〕〔40〕《张文襄公事略》,《清代野史》第6辑,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108-110页,第105页。第123页。 〔30〕〔43〕〔44〕〔46〕《张文襄公电稿》卷45,第36页;卷65,第29页。第33页,第32-33页。 〔31〕〔32〕〔34〕《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2折,第3-13页:16-21页。光绪辛丑九月两湖书院刊本。 〔33〕《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2折,第3-13页:16-21页。光绪辛丑九月两湖书院刊本。 〔36〕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6,第7页。 〔37〕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8〕北京图书馆藏:《赵凤昌藏札·奏为时局艰难谨参考各国政史拟请采用宪法实行新政以振积弱而图自强折稿》。 〔39〕《张謇日记》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八日 〔41〕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9页。 〔42〕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