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在西学与中学之间(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陈同 参加讨论

然而,汤寿潜作为一个传统中学培养出的士大夫,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表现出了极强的文化优越感。正因为如此,面对西学的涌来,他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深深地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之中。一方面,他认为学习西方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无所不包,“外夷即袭中国之法以为法”。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他在对中学作阐释的过程中进行了这样的论证:他说,西学大都以算学为基础,西学中的三角与中学的勾股原理基本相同,西方人的三角八线之法实则胚胎于《周髀经》。因此,“可见所有西法,罔不衍我绪余,因我规万,而于借根方隐隐自输供状矣。”(16)随后,汤寿潜更进一步指出,声光化电等自然科技之学在中国的典籍中都能找到,言下之意,这些都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他还在《宪法古义叙》一文中对宪法的由来做了一番考证,认为它同样也是中国所固有的。平心而论,中国的灿烂文化的确给整个人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财富,并且在推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大发明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然而汤寿潜的如此论证却是不足为训的,不能从中西方在数学方面有相通之处为根据,就得出西学西法皆“衍我绪余”的结论。但是在论及以上问题时还应该看到汤寿潜所持的这种“西学中源”说是有其渊源,并在清末有相当的影响,这也就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分析。
    其实,前清王锡阐、梅文鼎、戴震等人也是在面临着西学挑战的情况下首先提出了“西学中源”说的,当时的外来挑战主要限于学术文化局面。作为学者,当他们在接触到西方的先进之学以后,敏锐地感到了与之存在的差距,并出于对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文化优越感提出了这一认识,似乎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慰藉,以鼓起民族自信心去争胜。客观上,寻找西学中源说的学术活动又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向前发展,这在清代前期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并且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到了清末,西方文化随着坚船利炮而来,这种认识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与前清不同的是,清末的外来冲击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始逐步涉及到了社会的各方面,“开眼看世界”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形势下,面对顽固势力的重压,人们宣传“西学中源”说的直接目的是要把向西方学习与传统中学联系起来,从而使之合理化,这在同时期的维新思想家那里都有所表现。王韬是较早宣传西学的人,而且鼓吹西学甚力,他在《原学》一文中指出:“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17)郑观应亦是宣传西学的健将,他更认为,借鉴西方之学是“以中国本有学还之于中国,是犹取之外厩,纳之内厩”。(18)在他们的笔下,异常尖锐的中西文化冲突似乎并不存在。这在汤寿潜的著述中也有类似情况。但是,汤寿潜提倡“西学中源”说在更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以西学为炫奇之媒”,“以西学为仕宦之挚”的崇洋现象的一种反应,与王、郑二人相比,他更有一种悲愤的情绪。他曾愤愤地指出:“明明中国旧有之绝技,自有之创制,而闭塞其耳目,夭阏其聪明,甚而至一艺之成,一能之擅,或推而远之曰‘西学’,或崇而奖之曰‘西学’,其不为泰西所匿笑者希矣!”(19)汤寿潜在这里所表露出的不满体现了他那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其目的就是要鼓起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然而比之清初的王锡阐、梅文鼎等人来,在这种不满情绪的背后,蕴含着一种沉重的文化失落感,这是前辈们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所无法体验到的。尽管清朝取代明朝曾有过一场腥风血雨,但那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场争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的稳固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正是由于处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传统之学面对外来冲击难有招架之功,汤寿潜才试图去寻求一种平衡或和谐,这就是既要学习西方,又不能失去中华文化的自我。因此,他才会说:“大抵东学派之病为狂厥,西学派之病为心死。”在他看来一个是夜郎自大,另一个是民族虚无主义,这当然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两者的和谐呢?用汤寿潜的话来说就是“愿人善用其议,善发其愤,求形下之器,以卫形上之道”。(20)比如兴办学堂,就应该使学生在“以忠义廉耻为主率”的基础上,去吸取西学知识。尽管他这一表述并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范畴,但就其愿望而言,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又不是不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在汤寿潜那里“西用”的含义已扩大了许多,其中不仅有当时人所说的末节,还包括了政治制度的内容,这要比一般意义上的“中体西用”思想有所进步。另外,与上述思想相一致,汤寿潜还怀有一种忧虑,“出洋之童弁,学童之学生,洋务所亟,恐汉奸即生其中”。(21)他如此强调传统文化,强调民族气节,也许正是以此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最后我想指出,尽管汤寿潜并不是他那个时代走在最前面的人,然而他仍然是那个时代先进人群中的重要一员。他曾这样评论自己,“寿潜时文出身,足不及东西洋,所见时事皮毛,不过得之转译。”(22)而他的《危言》在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方面却起着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 《议院·危言》。以下有关汤寿潜的资料皆引自《汤寿潜史料专辑》。
    ② 《书院·危言》。
    ③ 《商局·危言》。
    ④ 《开矿·危言》。
    ⑤⑥ 《华工·危言》。
    ⑦ 《鬻爵·危言》。
    ⑧ 《苏州程都督、杭州汤都督致沪都督电》。
    ⑨ 《邮政·危言》。
    ⑩(11)(12)《兵制·危言》。
    (13) 王韬:《变法上》,《弢园文录外编》第11-12页。
    (14)(15)《中学·危言》。
    (16) 《中学·危言》。
    (17) 《弢园文录外编》第2页。
    (18) 《西学·盛世危言》,《郑观应集》上册,第276页。
    (19) 《中学·危言》。
    (20) 《中学·危言》
    (21) 《变法·危言》
    (22) 《汤骜仙使游历臭省演说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