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离境礼仪 渤海使者在完成递交国书、牒,以及其他如市易、文化交流等出使任务以后,便开始准备回乡。渤海使者在日本逗留的时间,长则20个月(王孝廉出使日本:814年9月王孝廉等到达日本,815年正月本要返归,不料海中遇逆风,后王孝廉又患疾去世,因此至816年5月才得以返回),短则2个月,一般以4~6个月为常数。在使者返归前,天皇要遣敕使即赐敕书使和赐太政官牒使到鸿胪馆宣诏,递交回复渤海王书和太政官付中台省牒,函上头书中务省三字,国书和牒都用主铃封之,腊上书封字。然后掌客使、诸文士等为渤海客使饯行,双方有很多唱和诗文流传于世。如菅原道真的《夏夜于鸿胪馆饯北客归乡》:“归欤浪白也青山,恨不追寻界上亭。肠断前亭相送日,眼穿后纪转来星。征帆欲系孤云影,客馆争容数日扃。惜别何为遥入夜,缘嫌落泪被人听。”《酬裴大使留别之什》:“交情不谢北溟深,别恨还如在陆沈。夜半谁欺颜上玉,旬余自断契中金。高看鹤出新云路,远妒花开旧翰林。珍重归乡相忆处,一篇长句总丹心。”(34)《夏日饯渤海大使归乡各分一字》:“初喜明王德不孤,奈何再别望前途!送迎每度长青眼,离会中间共白须。后纪难期同宴席,故乡无复忘江湖。去留相赠皆名货,君是词珠我泪珠。”(35) 岛田忠臣的《夏夜于鸿胪馆饯北客归乡》:“远来宾馆接欢娱,旬景灾心白首俱。行李礼成回节信,扶桑恩极出蓬壶。此宵促膝东廊底,明日违颜北海隅。郑重赠君无异物,唯馀泣别满中珠。”(36) 都在中的《送裴大使归》:“与君后会应无定,从此悬望北海风。”(37) 菅原笃茂的《于鸿胪馆饯纪客》:“九枝灯尽唯期晓,一叶舟飞不待秋。”(38) 渤海客使瞻望丹阙,涕泗盈衿,掌客使则相遮馆门,举觞而进。渤海使者有时也赠掌客使礼物,如貂裘、麝香、暗摸靴等。 一切活动结束之后,便由领归乡客使引领渤海使者离开日本京城返归渤海国,其离境的出发地一般在能登、出羽、越前、越后、但马、出云、加贺等,基本上是从其登陆处返航。若使团船只坏损,则给予修补,此外,若渤海使团需要,还赐予其船只、水手等,如李元泰出使日本时,由于入朝时遭遇贼徒劫杀,还国无由,因而“仰越后国,给船一艘、柂师、挟杪、水手而发遣焉”(39)。 渤海使者中若有不愿返归故乡者,则听其留居日本。据史籍记载,在渤海出使日本的使团中共有5位渤海使者留居日本,809年“渤海使首领高多佛脱身留越前国,安置越中国给食。即令史生羽栗马长并习语生等,就习渤海语”(40)。并且赐高多佛姓名高庭高雄。920年,渤海亡国之前,裴璆第二次出使日本时,有4人留日本不归,日本依照前例于越前国安置。 在渤海与日本友好交往中,对于渤海使团的来访,一般而言,日本都以一定的礼仪相接待,而对于地位轻微者,却不予其进京晋见天皇,仅仅安置在登陆处,聊送衣资以还,如日本光仁天皇宝龟十年(779年),“渤海及铁利三百五十九人,慕化入朝,在出羽国,宜依例供给之。但来使轻微不足为宾。今欲遣使给飨,自彼放还。其驾来船,若有损坏,亦宜修造。归蕃之日,勿令留滞。”(41) 后因天气严寒,海路艰险,又允许他们当年留滞。在渤海与日本交往中,由于日本一直想作上国,凌驾于渤海国之上,二者在友好交往中一直伴随着国书体例之争,因此,在752年慕施蒙等出使日本时,由于没有给天皇以国书,只是以慕施蒙口陈来旨,日本天皇对此极为不满,因此对渤海使的接待也不如往日隆重,省却诸多仪式。此后因国书“违例无礼”或违期来访(渤海和日本在友好往来中一直伴随有出使年限之争,由最初的6年一限,到后来的无期限限制,以致最后规定12年一限),日本便拒绝渤海使者入京晋见天皇。据史料记载统计,在渤海共34次出使日本中,未被接纳入京者达9次之多。此外,若遇有特殊情况,天皇也不召见渤海使者,如871年,杨成规率使团出使日本,由于日本阴阳寮占卜“就蕃客来朝,可有不祥之征”(42),遂遣使至鸿胪馆,在鸿胪馆分别完成检领杨成规等所赍渤海王启及信物、赐渤海国使授位阶告身、递交回复渤海王书和太政官牒等,然后将使者遣还。 日本国接待渤海使者的礼仪制度是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在初期只有存问使和送客使,后期随着交往的增加,礼仪制度逐渐完善,相继出现了领客使、掌客使及领归乡客使等。在渤海使者入境之初,首先由存问使负责接洽,然后由领客使引领渤海使者入京,之后便由掌客使负责渤海使者在京的一应事务,渤海使者访问活动结束后,便由领归乡客使引领离京归国。渤海是中国唐王朝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其自建国之日起,就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向唐朝学习,象宪唐朝,强盛时号称“海东盛国”,受到同样仰慕唐文化的日本国的重视。因而,以唐文化为基础,渤日两国的交往得以顺利而友好的进行,从以上礼仪中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对渤海使者的接待也是比较热情和重视的。 本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6AZS002。 注释: ①《续日本纪》卷8,转引自孙玉良编著《渤海史料全编》(以下简称《全编》),第24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②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3《世纪》,第128页,《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2年版。 ③《续日本纪》卷10,转引自《全编》,第240页。 ④(15)《续日本纪》卷34,转引自《全编》,第264页。 ⑤(39)《续日本纪》卷39,转引自《全编》,第27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