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 吴汉全 参加讨论

四、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创办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造就了受众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以其业已存在的受众群体为前提的。当时国内必须具有一定的读者群体,有一个主张或向往新思想的知识阶层,才能使杂志办下去,才能使思想文化启蒙的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市场。我们认为,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由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创办,在中国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新知识阶层,这使新文化运动成为可能。
    科举的废除对中国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影响则更大。单就新式学堂创办而言,由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兴办新学堂的热潮,一些省还设立农、工、商、矿等专门实业学校,不仅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而且使新式学堂和在校学生数的增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1904年,全国有新式学堂4222所,到1909年增至52348所,5年间新式学堂增长了近12倍;而就新式学堂在读人数而言,到辛亥革命时学生总数已达到300万左右,是1905年的近12倍[9]。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新式学生群体的形成,无疑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国内科举废除,新式学堂大规模创办,也是大批青年学生接受新的教育的时期。各地的新式学堂虽然程度不一,但“新学”是其重要内容,有些学堂达到很高的教育水平。以后参加新文化运动的周作人早年就读的江南水师学堂,“那里的学科总分为洋文汉文两大类,一星期中五天上洋文课,一天上汉文课”;“洋文中间包括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中学课程,以至驾驶管轮各该专门知识”,“都用的是英文”[10](P108-108)。新式学堂的创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于以往士大夫阶层的新型青年学生群体,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持续发展准备了接受群体。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不仅看到国内存在着新思想的受众群体,而且在开展新文化运动后还有意识地培植这一群体。陈独秀创办刊物取名“青年”亦有其用意所在,最基本的层面是将“青年”作为启蒙的对象和重点。于是,陈独秀、高一涵、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到青年身上,力图进一步培植新思想的接受者。陈独秀说他创办《青年杂志》就在于唤起青年的自觉,声称“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虽然陈独秀也看到现实中的青年是“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但他更看到的是理想的青年形象,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11]与陈独秀相类,李大钊看到的也是理想中的青年,认为“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二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12](P169-170)。故陈、李对青年的认知侧重于其理想的人格形象,所塑造的青年形象是新道德的楷模。高一涵也把建设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呼唤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他说:“澄清流水,必于其源。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13]又说:“今日吾辈青年,正当努力以与旧习俗相战,以独立自重之精神,发扬小己之能力。而自由、权利二者,即为发扬能力之梯阶。”[14]高一涵把自由与权利作为个人存在的本然要求,并由此与青年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正是为了说明青年应充当导引社会进步的角色。由《新青年》创办中对“青年”的重视,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对社会下层力量的关注和扩展新思想接受者的图谋,也说明新文化运动适应了中国新崛起的知识阶层的需要。
    新文化运动兴起所需要的“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几个方面在民国初年已经具备,而这些方面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就根本而言,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必然要求。正是如此,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正式启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迎来思想解放、文化更新、反帝救亡的新时代。
    原文参考文献:
    [1]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2] 李喜所。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J].文史哲,1982,(3)。
    [3] 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5] 胡适。胡适口述自传[A].胡适文集(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A].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 高一涵。非“君师主义”[J].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12-15.
    [9] 桑兵。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J].历史研究,1986,(6)。
    [10]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 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09-15.
    [12]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A].李大钊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一)[J].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09-15.
    [14]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二)[J].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1915-10-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