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和组织了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史学界对于延安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拟对延安时期“三位一体”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与经验作一探析,望专家同行指教。 (一) 延安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三位一体”,就是把科技教育、科技研究和经济建设三者密切结合。它的提出和形成,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开创出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科技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中国共产党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下,荟聚了不少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共中央为经过十年内战的陕甘宁边区制定了“争取外援,休养民力,恢复经济,支持长期抗战”的政策。此时来到边区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分散在各实际部门从事具体的建设工作。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把侵华的主要兵力用于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政府也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并派大军包围封锁边区,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发动反共高潮。在这种情况下,陕甘宁边区的外援断绝和人员增加,财政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了坚持抗战建国的总方针,中共中央制定了“自力更生、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政策,向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出了“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旧墟上,在不断的战争环境中,建立新民主主义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的任务”①。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有大批的经济工作者和从事各种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才。要搞好边区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1940年11月12日,边区中央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作出《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要求边区的财政经济政策由“休养民力”迅速向“自给自足”转变。1941年5月1日,中央书记处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指出应向全党解释,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纠正党组织和党员轻视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错误观点,要求一切在经济和技术部门中工作的党员,必须向非党的和党的专门家学习技术,做好各部门的建设工作,同时使每个党员获得在社会上独立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同日,边区中央局公布了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纲领》大力推崇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明确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中共中央和中央局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变党的方针政策,抓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处于相对和平环境的有利时机,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以科学技术为指导的经济建设,以达到“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这个总的政治目的。 但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任务提出后,当时在思想认识上很不一致。不少人认为,就延安和边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科学技术还不具备条件,应该缓一缓;也有人认为,延安虽然已有一批科学技术人员,但都散布在各单位,担负着重要工作,被各单位视为宝贝,把他们专门集中起来办科技学校,搞科技研究,阻力会很大。这些意见虽然不无道理,但从整个革命发展,从长远利益出发,都是短视和本位的考虑。中共中央高瞻远瞩,英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革命,要建设新中国,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事业,除了大量吸收现有的知识分子外,无产阶级在抗战与建设同时进行中,还必须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院校,培养自己为革命事业服务的科学技术人才,必须尽可能地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其他建设方面的技术,“我们不应把科学技术上的提高工作推迟到抗战胜利以后。”②在中共中央的重视、倡导和关怀下,当时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创办了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边区农业学校、边区职业学校等院校,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以及下属的许多专业学会,逐步形成了把科学技术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和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科学技术发展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