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析史迪威与陈纳德的个性及对中国战区的影响(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王晓华 参加讨论

如果史迪威与陈纳德能互相信任,听取对方合理建议,加强配合,肯定能在中国战区开辟一个新的局面来。但由于二人都很固执,一个强调地面进攻理论,一个强调空中打击理论,又不能很好配合,相互制胁,使史迪威、蒋介石、陈纳德间矛盾日深,及至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缅甸战役失败以后,蒋介石向美国提出三项要求:
    1.美国必须于8至9月向印度派出3个步兵师,重新打通缅甸至中国的交通线。
    2.8月底以前,以中国为基地的作战飞机必须达到并保持在500架水平。
    3.自8月起,空运司令部每月保持5000吨的运输量⑨。
    蒋介石以要挟的口吻说:“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要取消中国战区,重新调整中国的立场。”并与日方妥协。
    史迪威认为:“缅甸在日本人手里,使中国得到大量物资的唯一方法是重新打通地面交通线。其他战区的要求使得我们不可能向中缅印战区调派作战部队”⑩。而蒋介石所要求每月空远物资5000吨的要求是不懂空中运输和技术问题。他解释说:“经驼峰运输5000吨物资必备的条件是:304架飞机,275名机组人员,3400名地勤人员,空运线两端各有5座机场,每个机场能够容纳50架运输机。”(11)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史迪威认为,蒋介石的要求不实际,他提出方案即改造中国的军队,先训练30个师,到印度进行训练,再装备美式武器返回中国;同时“合并步兵师,使各部队满员,然后把现有的武器发给能作战的部队。这样,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装备一支有力的打击部队,顶住日军的进攻,直到盟军发动强大的攻势,赢得战争的胜利。
    陈纳德的作战方案是:“在中国建设一小型良好的空军,这样可切断日本在大陆上的供应线及其前进部队,并且对其南进攻势亦可予以打击。”“此方案分二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轰炸台湾、海南岛、广州及越南的日本机场港口及驻军,如果轰炸成功,可以阻止日本的进攻计划。第二阶段,轰炸日本本土,用燃烧弹炸毁日本帝国重工业心脏的本州和九州。”为实现此方案,陈纳德需要在华东近海建立3个空军基地,有美国战斗机、轰炸机及美国老练驾驶员以领导中国的飞行人员。具体是第一年战斗机350架,轰炸机150架,第二年战斗机为700架,轰炸机300架。对史迪威提出的空中运输的技术问题,陈纳德以内行的眼光分析说,这种夸张的说法是借口,他指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空运指挥部按月运送万吨物资至昆明,只需用150架飞机和不到12个机场(12)。因此,史迪威只懂陆军,根本不懂空军理论。
    蒋介石对陈纳德的方案最为欣赏,只动用美国500架空军力量就可以改变中国抗战危局,而不必改造中国的军队和破坏各利益集团,又可以得到作战所需的一切物资和装备,简直是抗战的一条捷径。他对史迪威的提案不感兴趣,他不关心美国积压在印度的4.5万吨物资和纽约港口的14.9万吨租借物资如何运到中国来,一味要求美国政府加强空运的力度。
    这一场争论的背后,则是史迪威的陆上方案与陈纳德的空中方案的一场较量。
    史迪威坚持不懈地强调地面行动的重要性,他的理由是:“中国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我们再也等不起另一年了;云南省是必不可丢的,必须建立一支力量保卫它。如果日本人占领了云南,重新夺回缅甸也就失去了意义;增加激怒日本人的空中攻势只会带来强烈的反应,从而毁掉一切,甚至会使中国退出战争。……第一个基本的步骤是使地面力量足以占领和占据空军基地,以及打开外部世界通往中国交通线”(13)。没有强大的地面部队,空军基地是无法守住的。
    史迪威的观点,反映出他偏固的个性,他将地面攻击与空中打击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加强空中攻势会激怒日本人,带来强烈的报复,从而破坏抗战大局,使中国停止抵抗。这不是一种谬论,也是一种对空中攻势的偏见。难道地面打击,如果是要害的,就不会惹怒日军进行报复吗?作为中印缅战区美军最高统帅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使空中与地面双重打击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更大的战果。而不应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面。这不能从出身西点军校的标准军人的智识结构中寻取答案,只能从他固执的个性中去得到解释。但是他认为缺乏地面部队的保护,空军将损失基地的说法,日后证明是有道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