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洪武初期明朝对北元军事策略新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卫拉特研究》 王冬青 参加讨论

战争进程和作战结果史书均有详细的记录,但需要解释的是朱元璋对这次获胜后的态度。北元军主力扩廓帖木儿部在定西沈儿峪遭到徐达部的沉重打击。“(徐达)大破扩廓兵。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仅挟妻子数人奔和林。”(21) 一个月后李文忠部也在野狐岭之战中取得大捷。他在进军途中,“时元帝已崩,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新立。文忠谍知之,兼程趋应昌。元嗣君北走,获其嫡子买的立八剌暨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玉册二,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出精骑穷追至北庆州而还。道兴州,擒国公江文清等,降三万七千人。至红罗山,又降杨思祖之众万六千余人。”(22) 从歼敌和降敌的人数看,徐达要超出李文忠许多,而且徐达统兵所歼扩廓部多精兵,李文忠所歼元主部多非战人员。因出兵的目的是要消弭扩廓在西北的边患,徐达的胜利无疑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哪怕是在围歼对方主力过程中自己多有损失。但是在朱元璋眼里,“文忠功最!”(23)
    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解释为,朱元璋固然需要对北元的军事胜利,但他更看中对北元的政治获胜,借助这次军事胜利通过政治招降手段,达到臣服北元的目的。他颁发平定沙漠诏于天下,并遣使诏谕故元宗室部落臣民:如果倾心来归,他当效法古之帝王,还其旧地,从事生养,华夷无间。(24) 数月后,朱元璋遣使遗新元主爱猷识里达腊书,用非常委婉的口气介绍了明朝的优待措施。“君其上顺天道,遣使一来,公私通问,庶几安心牧养于近塞,籍我之威,号令部落,尚可为一邦之主,以奉其宗祀。”(25) 至此,朱元璋的初衷依然没有变化。
    不过这次大捷,无疑增加了朱元璋、徐达等人对北元的轻敌情绪,这为洪武五年的岭北之战失败埋下了伏笔。1372年(洪武五年)初,徐达主动向朱元璋提出,要求再次打击扩廓帖木儿,得到其他重要将领的附和。朱元璋一开始并无此次征战的计划,只是诸将一再请战他才答应派兵出塞。
    “徐达曰:‘今天下大定,广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继。惟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上曰:‘彼朔漠一穷寇耳,终当绝灭。但今败亡之众远处绝漠,以死自卫,困兽犹斗,况穷寇乎!姑置之。’诸将曰:‘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26)
    洪武五年初作战规划的提出,可以概况为三点:第一,由大将提出,以消灭扩廓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第二,朱元璋至此还没有计划要彻底消灭北元在沙漠地区的军政统治。所谓“永清沙漠”只是作战将领的一相情愿;第三,这是上次取得大捷后轻敌意识的流露。当议论到所需统兵人数时,徐达表示只要带十万就足够了,傲气之态跃然。“五年春正月,上御武楼,与诸将臣筹边。徐达曰:‘今天下大定,惟王保保遁居和林,出没边境,臣愿率将剿绝之。’上曰:‘卿等必欲征之,须兵几何?’达曰:‘得兵十万足矣。’上曰:‘兵须十五万,分三道以进。’”(27)
    关于这次战役的过程,当时的史料遮遮掩掩,但后来的史家已有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言,仅以《明史》中的简略内容作管中窥豹式的了解。《徐达传》:“五年复大发兵征括廓。达以征虏大将军出中道,擢副将军李文忠出东道,征西将军冯胜出西道,各将五万骑出塞。达遣都督蓝玉击败扩廓于土剌河。扩廓与贺宗哲合兵力拒,达战不利,死者数万人。帝以达功达,弗问也。”(28)《扩廓帖木尔传》:“逾年,太祖复遣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将十五万众,分道出塞取扩廓。大将军至岭北,与扩廓遇,大败,死者数万人。刘基尝言与太祖曰:‘扩廓未可轻也。’至是帝思其言,谓晋王曰:‘吾用兵未尝败北。今诸将自请深入,败于和林,轻信无谋,致多杀士卒,不可不戒。’扩廓复攻雁门,命诸将严为之备,自是明军希出塞矣。”(29)
    针对扩廓帖木儿的岭北之战原本不是朱元璋所极力主张的,更不会深入沙漠去打击元宗室;但既然遭到了严重失败,他除了懊悔之外,还要在战略方针上进行大的变动。“按此和林之偏师也,我军鲜利,高皇盖数悔之”。(30) 所谓后悔的补救措施,在当时条件下也只能“敛兵守塞”,(31) 他长期以来对用和平手段降服北元藉以希望,最多只是凭借武力进行威慑,希望其对明朝朝贡,但现在只能从对历史的缅怀中感慨。“胡人为中国患自古有之。以汉高祖之威,总三十万众犹困于白登。文景守成,因置而不较。虽数被侵扰,但逐之而已。及至武帝,以雄才大略,欲雪白登之耻,发兵致讨,威服边陲,凡五出塞而后匈奴始服。虽疲劳中国而匈奴自此弱而不振,其功亦岂少哉!”(32)
    最后,再回来看《剑桥中国明代史》对岭北之战重要性的评价。它从军事和外交两个角度给予了解释,引文如下:
    “1372年虽然不是明代历史上最有戏剧性的转折的一年,但是确切地说,它标志着王朝建立时期军事阶段的结束。在北方边境上尤其如此。在1372年的战败以前,朱元璋似乎要进而征服整个元帝国,其中包括长城以北的大草原和沙漠地带。1372年以后,明王朝对内蒙古主要是在其变化不大的边境取守势,而以新整修的长城为依托。中国人的优势火器技术使得明朝永远地利刃在手--至少在防守方面是这样--来对付还在拘守13世纪骑兵战术的蒙古军队。在长城的北面,边境防御体系还辅之以境外的戍卫部队和外交活动:这两者都是为了防止蒙古人结成敌对的联盟。”(33)
    明朝是否是依托长城和优势火器技术频繁击败蒙古军队,对此尚可争议,但作者显然认为朱元璋将征服之地要扩大到长城之北的草原和沙漠,实在是错估了形势。在笔者看来,一些中外史学家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误下结论,一是没有用史料进行严格分析和证明,而是在通史类的著作中草率结论;二是没有求证朱元璋征战中,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间的差别,三是在军事手段中,没能看出防御反击和积极防御与战略进攻之间的差别。这些问题正是笔者想要解决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