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少时诵》 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译文: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壬辰(公元前329年)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子与告子辩论;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孟子与匡章交游;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乙未(公元前326年)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孟子在范遇齐王子;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乙巳(公元前316年)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约卒于此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