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诗人萨都剌写道:“燕姬白馬青丝韁,短鞭窄袖银镫光。御沟饮马重回首,贪看杨花飞过墙。”(36)“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短鞭娇滴滴。”(37)“燕姬”就是大都的女子。另一位诗人廼贤在描写大都春日风光时也写道:“新样双鬟束御罗,叠骑骄马粉墙过,回头笑指银瓶内,官酒谁家索较多。”(38)可知大都街头,常有年青女子骑马来往,成为人们关注的景观。可以认为这些骑马女子並非汉人,而是蒙古或色目的姑娘。她们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要轻一些。 元代有人说:“汉人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蚕绩而衣,凡所以养生者不地著则不得也。故安先世之田宅,服先畴之畎亩,守前人之世业,十世百世,非兵革易代,掳掠驱逐,则族坟墓恋乡井不忍移徙。此汉人之恒性,汉人之生理,古今不易者也。”(39)农业地区的居民,一般来说,“恋乡井不忍移徙”,只有迫不得已,才会移徙他乡。农业地区的女性,平时出门的机会都很少,更不用说离别乡里了。但事实是,有元一代人口流动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女性转迁他乡者亦大有人在。这一时期女性的迁徙与战争和灾害有密切关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战争是导致女性流徙的重要因素。有元一代,战争不断,大批女性成为俘虏,被迫转迁他乡。蒙金战争时,金朝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先后陷落,大批女性成为战利品,被转徙到草原上。长春真人邱处机前往中亚,途经蒙古草原,在镇海城“有章宗二妃曰徒单氏、曰夹谷氏,及汉公主母钦圣夫人袁氏号泣相迎”。(40)这位袁夫人“住沙漠十年,后出家回都”。(41)还有很多被俘的女性只能在沙漠终老。元军南下,很多地方亦发生掳掠女性之事。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投降,南宋宫廷中的后妃、宫女也被转送到大都(今北京)。其中官女千余人,“分嫁”大都的工匠。(42)这批来自江南的女子,分配给工匠为妻,也就成为大都的新居民。她们的命运还是比较好的,还有许多女子,掳掠到北方后,成为人家的妾或婢女。南宋灭亡后,江南反元起事不断。元朝出动军队镇压,杀戮之外,很多妇女成为军人的战利品。浦城(今属福建)妇女全氏便因此被蒙古军人带到了河南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二十余年后其子北上寻回。(43)全氏晚年能回家乡无疑是幸运的,更多的被俘妇女只能永远流落他乡。除了被俘的女性之外,灭金和灭宋战争还造成大批人口四处流散,到处流亡,其中有很多妇女。 灾害是造成女性异地迁徙的又一重要原因。有元一代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无年无之。进入14世纪以后,更加严重。灾害导致大量流民,纷纷脱离故土,觅求生路,其中很多妇女逃到他乡卖身为婢。例如顺帝至正四年(1344),“河南北大饥,明年又疫,民之死者过半”。(44)于是饥民大批渡江南下,“转卖与人为奴为婢”。(45)“客行浙河东,妇女满路啼。徘徊耐驱遣,云是流人妻。昔岁遭饥凶,售身生别离。”(46) 此外妇女迁徙还有多种原因,一种是被人贩卖,易地为婢。元朝监察部门的一件文书中说:“切见北方诸色目人等,或因仕宦,或作商贾,或军人应役,久居江淮迤南地面,与新附人民既相习熟,将南人男女以转房乞养为名,亦有照依本俗典雇之例,聊与价钱,诱致收养。才到迤北,定是货卖作驱。”(47)一种是随同夫、父、子到他处出仕或到谋生,就在他处落户。榆次(今属山西)贺氏,嫁同里杜质。杜质先后到大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等处任职,贺氏随行。杜质死,贺氏“嫠居去乡井远,虽食贫而教其子不废,皆至于成人”。后死于金陵。(48)西京(今山西大同)赵氏,嫁史正甫。正甫早卒,其子史任之“任江西榷茶提领,将母而南,侨寓真州”。后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病故。(49)金溪(今属江西)欧阳氏,夫死,“抚育其孤子升至于成立。外家世蓄疡医良方,夫人悉取以授之。艺成,俾出遊四方,以广见闻,而升不忍去膝下。夫人察其情,乃与之俱至京师。升稍出其术,效验如神……夫人居而安焉”。(50)还有一种是军人妻女,随军迁徙。元军征南宋时,“诏军将各以其家从行”,许多军人妻子便随部队行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南方屯戍,在各处安家。例如黄冈(今属湖北)张氏,嫁蒙古人马马其。其夫南征后驻守池州(今安徽贵池),张氏便在当地落户。(51)浚仪(今河南开封)赵时妙,嫁杨某。南征时赵时妙“从在军”。杨“开府临、袁,后专临江”,赵氏及其家便居于临江(今江西清江)。后其子为新昌州(今浙江新昌)判官,又从行,“卒于官所”。(52) 在元代,有不少蒙古、色目妇女因丈夫从军或仕宦而迁到汉人、南人居住地区。还有一些色目女性,则随同丈夫不远万里来华经商,就在中国落户。福建泉州在元代是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港,许多海外商人、水手在当地居留,有些人带来妻子、女儿。泉州近年出土大批伊斯兰教墓碑,其中不少属于女性。(53) 注释: ①《至正直记》卷一《妇女出游》。 ②《至正直记》卷一《兄弟异居》。 ③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三五《齐国张武定公墓表》。 ④蒲道源:《闲居丛稿》卷二六《西轩王先生行实》。 ⑤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四《郑氏孝友传》。 ⑥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四九《先妣夫人靳氏墓志铭》。 ⑦蒲道源:《闲居丛稿》卷二五《何氏宜人墓铭》。 ⑧马祖常:《石田文集》卷一五《王氏传》。 ⑨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三《王贞妇传》。 ⑩李存:《仲公李先生文集》卷二五《自书赵氏圹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