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时期丧葬礼制的承传与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哲》 韩国河 参加讨论

东汉末年,天灾兵祸并行。至曹魏建国,中原一片荒凉,经济上的凋敝,加上掘墓之风盛行,曹操不得已下诏行令薄葬。东吴偏安,较中原少见左右南北冲杀,经济复苏较快,故薄葬少取。蜀汉仍保持原有风貌,无大改观。西晋建国,时间虽短,但上层贵族聚敛有方,行一朝奢侈之风,丧葬虽有简约,遗令“素棺、敛以时服”者多见,但行令约束力硕减,终成晋制。东晋虽居江左,融吴俗,承晋制,丧葬礼制颇有发展。关于古代丧葬礼制的研究,杨树达先生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最有代表性,辑录了有关沐浴饭含、衣衾缠尸、棺椁、发丧、受吊、送葬、从葬之物、葬期、坟墓、袝葬、赙赗、丧期、居丧之礼等部分的资料,并在《三礼》中找到了渊薮,但对魏晋的丧葬礼制几无涉及。近人虽有阐述,仍拘于片鳞。本文试图运用文献及考古材料,对魏晋时期上层统治者丧葬礼俗的整体概况,粗线条地加以总结和描述,以祈同仁教正。
    一、行汉俗无改
    招魂葬。《后汉书·邓晨传》:“(建武)二十五年卒,诏遣中谒者备公主官属礼仪,招迎新野主魂,与晨合葬于北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至魏晋之时,由于战乱横行,人死尸骨皆无,故招魂葬盛之。西晋东海王司马越死,尸为石勒所焚烧,“裴妃为人所略,卖于吴氏,太兴中,得渡江,欲招魂葬越”。帝未许,“裴氏不奉诏,遂葬越于广陵。太兴末,墓毁,改葬丹徒”(《晋书·东海王越传》)。故太兴元年夏四月,“戊寅,初禁招魂葬”(《晋书·元帝纪》)。
    挽歌送葬。《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崔豹《古今注·间乐》:“《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刘昭注引应劭《风俗通》曰:“挽歌,执绋相偶和之音。”尚秉和先生考证,周时即有挽歌(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229页)。《庄子》:“绋讴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曰:“引绋所以有讴歌者,为人有用力不齐,故促急之也。”挚虞以为:“挽歌因倡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众。虽非经典所载,是历代故事。”(《晋书·礼志中》)东晋时有“羊昙善唱乐,桓尹能挽歌,及山松《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绝’。时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而山松每出游,好令左右作挽歌,人谓‘湛屋下陈尸,山松道上行殡’”(《晋书·袁环传附乔孙山松传》)。
    鼓吹助丧。《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薄,皆以鼓吹。”《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丁孚《汉仪》,永平七年阴太后出殡,有“黄门鼓吹”。《续汉书·百官志四》注云:“案大驾卤薄,五校在前,各有鼓吹一部。”《北堂书钞》卷一三○引西晋孙酼《东宫鼓吹赋》:“鼓吹者,盖古之军声,振旅献捷之乐也。施于时事,不常用。后因以为制,用之道路焉。”肖亢达先生考:“黄门鼓吹包括了武乐。”“它所以称为‘黄门鼓吹’,只是因为由皇家乐队--黄门乐人演奏。”(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 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桓温之死“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辒辌车, 挽歌二部,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晋书·桓温传》)。石苞死,“及葬,给节、幢、麾、曲盖、追锋车、鼓吹、介士、大车,皆如魏司空陈泰故事”(《晋书·石苞传》)。
    法赙甚多。《汉书·何并传》:“(何并)疾病,召丞掾作先令书,曰:‘告子恢,吾生素餐日久,死虽当得法赙,勿受。’”《后汉书·羊续传》:“续,中平六年卒。旧典,二千石卒官赙百万。”赙赗之礼,本为自天子达于庶人的助丧行为,至此,由于等级身份不同,皇戚、近臣、高级官吏去世,往往由天子、朝廷厚加赙赗。两汉受赙钱最多的是中山简王刘焉:“永元二年薨。自中兴至和帝时,皇子始封薨者,皆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嗣王薨,赙钱千万,布万匹。是时窦太后临朝,窦宪兄弟擅权,太后及宪等,东海出也,故睦于焉而重于礼,加赙钱一亿。”(《后汉书·中山简王刘焉传》)两晋承此风,王祥死,“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晋书·王祥传》)。郑冲死,“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晋书·郑冲传》)。何曾死,“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晋书·何曾传》)。石苞死,赐“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晋书·石苞传》)。羊祜、杜预、司马孚、王沈、荀  、荀勖、贾充、魏舒、唐彬、山涛、郑袤、卢钦、侯史光、刘颂、傅咸、庚峻、周处、索袭、桓温、蔡谟、王峤、诸葛恢、荀嵌、忠敬王遵、谢安等均得到了赙钱和衣帛布匹,得赙钱最多的是桓温,死时赐钱200万,葬时又赐5000 万。仅这些人所得钱数,估算近9000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晋之商品货币经济状况。
    沿用“故事”,汉献帝去世,魏明帝“命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光禄、大鸿胪为副,将作大匠、复土将军营成陵墓,及置百官群吏,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献帝传》)。“故汉献帝夫人节薨,……及葬,车服制度,皆如汉氏故事”(《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晋宣帝死,“天子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晋书·宣帝纪》),景帝死亦然。安平献王司马孚薨,“诸所施行,皆依汉东平献王苍故事”(《晋书·宗室·司马孚传》)。桓温死,“一依太宰安平献王、汉大将军霍光故事”(《晋书·桓温传》)。谢安死,“依大司马桓温故事”(《晋书·谢安传》)。甚至前秦王猛死,“谒者仆射监护丧事,葬礼一依大将军霍光故事”(《晋书·符坚载记》)。可见汉之葬制对魏晋时期的影响多么强烈。
    当然,也有其他“故事”,如上述已讲到的“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薄,皆以鼓吹”;“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还有“汉魏故事无五等诸侯之制,公卿朝士服丧,亲疏各如其亲”(《晋书·礼志中》),等等。
    持节护丧制。“三月庚寅,山阳公薨,帝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帝变服,率群臣哭之,使使持节行司徒太常和洽吊祭,又使持节行大司空大司农崔林监护丧事”(《三国志·魏明帝纪》注引《献帝传》)。王导“咸康五年薨,时年六十四。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晋书·王导传》)。贾充太康三年死,“大鸿胪护丧事”(《晋书·贾充传》)。李胤太康三年薨,“诏遣御史持节监丧致祠”(《晋书·李胤传》)。刘毅太康六年卒,“使者监护丧事”(《晋书·刘毅传》)。纪瞻死,“遣御史持节监护丧事”(《晋书·纪瞻传》)。贺循大兴二年卒,“遣兼侍御史持节监护”(《晋书·贺循传》)。使用者,身份等级极高。
    祭墓之风。《汉书·张良传》载:“及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后汉书·桥玄传》:“(曹操)及后经过玄墓,辄悽怆致祭。”《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引桓谭《新论》:“孔子,匹夫耳,而卓然名著,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鸡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致敬而去。”《资治通鉴》卷五四:豫章徐稚,“虽不应诸公之辟,然闻其死丧,辄负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干,以裹鸡,径到所赴k22j302.jpg隧外,以水渍绵,使有酒气,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醊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
    晋之墓祭以谒陵拜祭等级最高。“及宣帝,遗诏‘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于是景、文遵旨。至武帝,犹再谒崇阳陵,一谒峻平陵”(《晋书·礼志中》)。“逮于江左,元帝崩后,诸公始有谒陵辞告之事”。一般庶民至官吏,亦是“人情所趋,遂成习俗”(顾炎武《日知录》)。石苞遗令薄葬,“又断亲戚故吏设祭”(《晋书·石苞传》),反证出祭风之盛。杜预“过密县之邢山,山上有冢,问耕父,云是郑大夫祭仲,或云子产之冢也,遂率从者祭而观焉”(《晋书·杜预传》)。陕妇人死,刘曜“设少牢以祭其墓”(《晋书·列女传》)。
    立碑之俗,不绝如缕。东汉盛行墓前立碑,魏晋之时,提倡节葬,曹操诏令禁碑,晋武帝亦认为:碑表私美,助长虚伪侈糜之弊,应予禁断。然由于其勒名示后,颂扬显宗之功用,仍有采用。《晋书·束晳传》载:“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陆云死,“门生故吏迎丧葬清河,修墓立碑,四时祠祭”(《晋书·陆云传》)。孙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晋书·孙楚传附孙绰传》)。“东海王越屯许,路经荥阳,过(嵇)绍墓,哭之悲恸,刊石立碑,又表赠官爵”(《晋书·忠义·嵇绍传》)。范平卒,“有诏追加谥号曰文贞先生,贺循勒碑纪其德行”(《晋书·儒林·范平传》)。“吴国内史虞潭为太伯立碑”,“阐制其文”(《晋书·文苑·庾阐传》)。陶侃死,“遗令葬国南二十里,故吏刊石立碑画像于武昌西”(《晋书·陶侃传》)。扶风王骏死,“西土闻其薨也,泣者盈路,百姓为之树碑,长老见碑无不下拜,其遗爱如此”(《晋书·扶风王司马骏传》)。这些碑刻有的立于墓侧,也有的未立于墓侧,但魏晋之时仍有墓碑存在可以确认。《宋书》卷十五《礼志二》:“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至元帝太兴元年,有司奏:‘故骠骑府主簿故恩营葬旧君顾荣,求立碑。’诏特听立。自是后,禁又渐颓。大臣长吏,人皆私立。义熙中,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议禁断,于是至今。”因此不能认为考古材料发现得较少,就认为:“魏晋之世,禁止厚葬及在墓前树碑立阙。至此,东汉盛极一时的墓碑顿时趋于消失。”(《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继续行五服之制、三年丧制。《晋书·礼志中》言:“汉礼,天子崩,自不豫至于登遐及葬,丧纪之制,与夫三代变易。魏晋以来,大体同汉。”魏武至晋武帝,俱行短丧。“太元二十一年,孝武帝崩,孝武太后制三年之服”。“惠帝太安元年三月,皇太孙薨。有司奏,御服齐衰朞”。但又据天子无服之殇行成人之制,而绝朞。“兴宁元年,哀帝章皇太妃薨”,“制缌麻三月”。隆安四年,孝武太皇太后李氏崩,“同于为祖母后齐衰朞”。皇帝尚此,百姓包括门生义故更不例外。刘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晋书·孝友·刘殷传》)。王延“九岁丧母,泣血三年,几至灭性”(《晋书·孝友·王延传》)。许孜“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晋书·孝友·许孜传》)。韩阶曾为“刺史、谯王承辟为议曹祭酒,转西曹书佐。……及承遇祸,阶、延亲营殡敛,送柩还都,朝夕哭奠”(《晋书·忠义·韩阶传》)。嵇绍死,“门人故吏思慕遗爱,行服墓次。毕三年者三十余人”(《晋书·忠义·嵇绍传》)。郭瑀为师郭荷“服斩衰,庐墓三年”(《晋书·隐逸·郭瑀传》)。
    至于因丧去官、吊丧、奔丧、会葬、合葬、归葬、家庭葬等俱从汉俗。杨鸿年先生《汉魏制度丛考》辑“因丧去官条”,《后汉书》《安帝纪》、《左雄传》、《皇甫嵩传》、《鲁恭传》、《鲍永传》、《阴识传》、《周举传》、《陈蕃传》、《朱俊传》,《三国志》《刘馥传》、《贾逵传》、《裴潜传》中有很多因父母、祖父母、伯叔、兄弟、姐妹、老师等举丧去官或不到官的例子。《晋书》中所载的张华、王戎、和峤、范晷、王坦之、袁悦之、顾众、虞预、王恭、李密、刘演、桓云、刘颂、曹志等也都曾因忧去职,有力地说明了两晋之时服丧制度的严格性。
    吊丧,自东周而盛,至晋不衰。《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两汉时期,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吊祭炽盛。亲族、好友吊丧意在示悼,天子凭吊,除示悼之外,又显德政。霍光、王凤、班超、桓荣、赵憙、梁商、李通、邓彪、祭遵、来歙、楚王英、马廖、张禹等死后均受到帝王素服临吊。曹魏时钟繇、郭嘉、典韦等死后均受到曹操临吊。两晋之时像安平献王司马孚等宗室成员及羊祜等功臣贵族死后,也得到帝王素服临哭。作为吊丧之惯例,晋之有“吊丧须执孝子之手”和“吊丧必先主人先哭客乃哭”之礼俗,《世说新语》《伤逝篇》、《风操篇》及《任诞篇》,《晋书》《阮籍传》、《顾荣传》有记。因此名士之间吊丧备受重视。如王祥死,“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晋书·王祥传》)。王育“妻丧,吊之者不过四五人,然皆乡闾名士”(《晋书·忠义·王育传》)。
    会葬,自东周时兴,至魏晋时更是炫门耀祖的重要标志。《三国志·魏书·陈群传》注引《傅子》:“(群祖父)寔亡,天下致吊,会其葬者三万人。”《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注引《魏氏春秋》:“先是,司空赵俨薨,大将军兄弟会葬,宾客以百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皇甫谧《逸士传》:“及袁绍与弟术丧母,归葬汝南,(王)隽与公会之,会者三万人。”《晋书·周处传》载:“后(周)莚丧母,送者千数,(王)敦益惮焉。”曹摅死,“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于路,如赴父母焉”(《晋书·良吏·曹摅传》)。
    归葬,即归先人之墓或旧茔,这是家族墓地兴起后的一种葬俗,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归葬》中举出47例。魏晋时沿袭不改。《三国志·魏书·典韦传》,韦死“遣归葬襄邑”。《三国志·魏书·庞惪传》注引王隐《蜀记》:“钟会平蜀,前后鼓吹,迎惪尸丧还葬邺。”《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载高柔诣蜀迎父丧,“辛苦荼毒,无所不尝,三年乃还”。《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死,“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三国志·吴书·孙休传》注引《吴录》曰:“晋太康中,吴故少府丹杨戴颙迎亮丧,葬之赖乡。”《三国志·吴书·虞翻传》:“在南十余年,年七十卒,归葬旧茔,妻子得还。”《晋书·王祥传》载二子王烈与王芬,“亦同时而亡。将死,烈欲还葬旧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流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晋书·羊祜传》载,羊祜死,“求葬于先人墓次”。更有甚者,因未归葬不适意,而致退婚。《三国志·魏书·王修传》注引王隐《晋书》曰:王修孙王裒与同县管彦为友,“男女各始生,共许为婚,彦果为西夷校尉。裒后更以女嫁人”。彦弟馥问裒,裒曰:“吾薄志毕愿,山薮自处,姊妹皆远,吉凶断绝,以此自誓。贤兄子葬父于帝都,此则洛阳之人也,岂吾欲婚之本指邪?”馥曰:“嫂,齐人也。当还临淄。”裒曰:“安有葬父河南,随(妻)[母]还齐!用意如此,何婚之有。”遂不婚。
    其他葬俗,如饭含、沐浴、棺椁、朝夕奠、送丧、大小祥、衣衾、明器等在王祥、石苞、皇甫谧等人的终制或遗诏中均有反映,此不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