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史学研究的科学假设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唐都学刊》 高栓来 参加讨论

假设,作为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发挥了其它方法不可企及的作用,备受科学家的青睐。然而,当它被引入社会科学却产生了种种误解或分歧。经验主义者否认假设,提出"不要杜撰假设",认为假设毫无意义;①实用主义者胡适提出,科学的方法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从而得出历史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的主观主义论晰;②当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提出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知识就是假说的错误结论。③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假设方法?假设又怎样具体运用于史学研究?本文想就此做探究。
    一、史学研究中运用科学假设方法的理论基础
    假设是一种研究方法,但不同阶级运用,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假设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科学的假设方法是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或参照一定的但又不充分的事实对事物或客观过程形成可能性猜测认识或判断的思想方法。它既可以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
    科学的历史假设方法具有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
    (1)现实性与可能性是辨证统一的,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唯物辨证法的基本理论。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以及它与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现实性与可能性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可能性包含于现实之中,它是没有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性。可能之所以可能,不仅由于它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也因其以某种现实为依据。事物发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中的一种。人类历史运动自然也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永无停止的运动。"历史是全部事实和全部可能的总和。研究历史必须研究可能的历史。"仅仅强调历史的现实性,而忽视历史的可能性的研究,是不对的。史学视野必须提高一个数量级,把一切可能都作为自己探讨的对象。既然历史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依据一定的史实或以一定的史实为参照物经过理性思维形成猜测性认识,便不可避免。假设方法自然是形成猜测认识与研究可能性历史的必要的思维方式。
    (2)历史的运动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历史发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而历史选择是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重要一环。一个民族的发展由于受多种因素、条件的影响存在着多种可能的途径。哪一个可能性能得以实现,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④人的自觉的选择性就愈大。科学的历史假设方法的运用,便既成为必要,又成为可能。
    (3)人类认识运动规律表示,主体对客体的把握与认识,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表象到本质的过程,并且是多次反复的辨证发展过程。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种认识探索中,对周围世界或客观事物形成的猜测或预想,这就构成假说。人们的认识总是循着"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进行验证--创立新论"这条途径发展的。可见,"假说是建立科学理论的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经常的初始形式或方案。一切科学理论在未经检验以前,严格说来都曾经是假说"⑤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在通向"绝对真理的四周",总要筑起周密的假说之林的。"
    历史认识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史学是历史的渐近线"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历史认识受史料问题、历史客体本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及史学主体的时代性三方面的限制,在史学研究中运用假设方法、形成历史假说便成为史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总之,假设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普遍形式。科学的历史假设及其方法的运用,有其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的唯物论、认识论及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当然,历史假设方法及其观念形态在史学研究的活动中,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二、史学研究中科学假设运用的方法论问题。
    1.史学研究中科学假设的客体条件及适用范围:
    史学研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这是不能忽视的基本原则,这也决定了建立历史假设要有一定的严格的主、客体条件与要求。一般说来,凡经确证公认的真实的历史事实不宜建立假设。如孔子是鲁国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1949年10月1日等, 再无提出假说的必要。可见,一定的史料基础及科学理论方法的指导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假说的基本前提。
    建立科学的历史假设的客体条件和适用范围从中介客体(史料)和本原客体(历史本身)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史料记载有分歧性或语焉不详。如老子其人其书,井田制等问题。(2)有新史料的发现。(3)同一史料,理解有分歧。(4)历史本身是尚无定论,需要或正在探究的问题。如历史动力问题,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5)历史发展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可能性选择,即存在某种潜在的尚未实现的可能性。(6)未来的历史,也可以进行预测。如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的学说。当然这种预测必须把握历史运动的基本趋向。否则,会成为一种主观臆测。后两种情况建立假说,必须慎之又慎,必须有一定的依据与理论修养。
    2.历史研究中科学假设的主体要求:
    历史学研究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有了一定的史实依据,并且懂得历史假设的客体条件、适应范围,并不一定能建立科学的观念形态的假说。要建立历史假说,运用科学的假设方法,还有史学主体(史家)方面的要求。
    首先,史学主体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敢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传统的观点,更不能墨守。否则,就不会有假说的提出,也不会有理论的突破以及历史认识的深刻进步。
    第二,史学主体要有特定的目的,要善于发现问题。马克思说:"假设只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设立的。"⑥这就是说人们为着重研究某个问题而设立某种假设。年鉴派创始人之一的吕西安·费弗尔认为:"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在科学指导下的研究这个程式涉及到两个程序,这两个程序构成了所有现代科学工作的基础:这就是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⑦可见,提出问题是形成假设的重要环节。
    第三,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假设是一种思维方法,要科学的运用于史学领域,就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陷入于主观的臆测,就会导致唯心主义。胡适提倡把假设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提出骇人听闻的假设也无妨,假设是愈大胆愈好"。他甚至荒谬的提出,汉代就已是社会主义,王莽就是社会主义者。可见,以错误理论为指导,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的假说。
    第四,既要有灵感,想象力,又要有科学的逻辑推理能力。有限的事实材料,终究只是些零散的信息。能否将这些零散的信息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假说,还必须充分发挥理性的创造功能,也要依靠灵感和想象力。想象是假说形成的催化剂,它能使思维冲破旧经验、旧观念的束缚,把零散信息构建成建议性框架,从而促使假说的形成。而科学的逻辑推理方法,则能保证假说的结构具有逻辑上的严谨和明晰性,提高其可检验性的程度。
    建立历史假说的主体要求,还包括良好的史德及心理素质等很多方面。
    3.历史学科学假说的类型。
    历史学的假说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划分。赵吉惠先生把历史假说分为定量假说、肯定假说与否定假说等。⑧本文从历史假说的内容和形态的角度,把历史假说划分为两大类型:
    史实型假说:指依据史实史料,或以史实为参照而建立的有关史实的假说。它包括:(1)史料分歧引起的或然性假说。史料是史学家主体的反映,不同史书, 或同一史书前后记载的史事不详、不同,甚至分歧很大或同一史料理解有不同。这样就需要进行考辨,而这种考辨往往需要假设去确认。如梁启超在研究玄奘出游时间时,曾"立〈贞观〉元年、二年之两种假说以事研究",最后经过认真研究才确定了"元年说"。⑨史学研究中史事记载引起的争论很多,在未普遍确认为历史真理之前,都可看作假说。(2)历史发展选择的可能性假说。历史发展面临众多选择,现实的历史是众多可能性选择中的一种。可能的历史没有变成现实,并不是违背了客观规律。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喜欢捉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⑩史学研究中诸如"德国经由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获得统一是难以避免的吗?""十年内乱能否避免?"等都是可能性的论题。李时岳、胡滨先生在近代史研究中提供了很好的把握、可能性探究的范例。他们认为:"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另一种可能的前景,那就是……太平天国取得全国胜利后,推行由洪仁玕设计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的方案。……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失败了,可能没有变成现实。"(11)这里,既区分了现实与可能、又区分了可能性与不可能,既进行了可能性研究,又是将可能性研究以理解既成史实为目的。(3)未知或模糊史实的可能性猜测:有些史事由于许多因素影响,知之甚少、可以有条件进行可能性猜测。(4)超越史实的有限虚拟:为了理解既成史实,可以有限的虚拟某些情况,进行超越性认识。要么假设某种史实根据本未发生、要么假定与既成事实相反。它的目的是暂时,超越史实以达到的既成事实的理解。如美国计量史学家福格尔为了研究铁路在美国19世纪下半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假设没有铁路"的超越史实的虚拟假设。经过比较研究得出没有铁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至多下降3%的观点, 否定了铁道在当时美国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说法,很有启发性。
    理论型假说:指依据或参照史实形成的理论形态的假说。它包括:〈1〉有分歧的理论性假说:对同一问题,假说形成之初,往往会提出"各种相互排斥的理论。"如19世纪40年代,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已被提出。应如何认识其根源呢?当时人们对此提出了各种解答。基佐归因于"人的本性",梯也里和米涅归于"征服";圣西门归因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提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在当初实在是一个天才的假说。中国史学研究中古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的讨论都属于这一类型。〈2〉全新理论的创建需要建立假说。新一事实出现,而旧的原理、理论无法解释。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假说。建立这种假说,必须找到新事实材料同旧理论原理矛盾的症结所在。才可能揭示这种新事实材料所蕴含的本质。〈3 〉习以为常的现象、事件,要揭示其原因和本质规律就需要建立假说。〈4 〉思想文化的理论探索,需要建立假说。庞朴先生在研究中国型文化的起源与特征时,也曾建立假说。他提出:五行、八卦、阴阳,本是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起源于三种不同的占卜方式,本有希望成为三种不同类型,到战国后期发生了大融合,形成了中国型文化。(12)〈5〉历史评论存在假说,如评价大禹的功绩,古人就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如乎!"(13)比实际更佳的可能性评述,往往是假说。例如,若斯大林"坚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历史发展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子。"(14)〈6〉未来历史的理论性预测。依据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理论化的预测未来。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9世纪中叶预言:只有欧州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行动,才能战胜资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预测就是假说。后来列宁和毛泽东修正和发展了这个理论性的假说,创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
    4、历史假说的具体方法。
    就认识论而言,建立假说与创立科学理论是一致的,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大体相同。历史假说方法是独立的协同结构,它不仅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还可以把各种史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归纳、演绎、类比、模拟、计量等多种方法。
    归纳方法是建立历史假说的基本方法。它是指通过一些史料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假说的方法。它对宏观性历史假说的建立尤为需要。如马克思提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就是运用归纳而取得的。
    演绎方法是建立具体历史假说的常用方法。它从一个既定的科学原则、理论出发,去分析具体个别材料,建立符合既定科学原则的个别性假说。它比较适用于对个别的或局部性的历史进行猜测或可以性认识。如郭沫若的中国古史分期理论就是运用演绎方法建立。
    类比方法,它是根据两个同类对象的相似性去认识未知对象的推测性认识方法。例如对考古遣址的社会性质的推测认定,往往运用类比方法的。
    计量方法建立假说,主要运用于经济史,人口学等领域,用以形成关于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律的假说。
    历史假说的具体方法还包括模拟等许多方法。在运用时,请灵活掌握不可死板。
    5、假说转化为历史真理的过程及检验标准。
    假说是人类理性高度发展的结晶,但它还不是科学真理,它只能为科学真理提供雏形。怎样才能使历史假说转化为历史真理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则,同样适用对历史假说的检验。
    任何假说建立后,都有一个修正、纯化的过程。科学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假说的提出--对假说的修正和补充--纯化为科学理论",这样的过程是前进的。因而不去修正,补充假说,科学真理就不会出现。可见,检验、证明假说是把历史假说转化为科学真理的最重要的过程。无论证实,或者证伪,对历史认识都有深刻的促进作用。
    历史科学具有"过时性"特征。历史不会重演,因此很难运用实验的方法,去纯正、修正历史假说及作为检验历史假说与真理的标准。而应运用历史证明与逻辑证明的方法,即既可以用史实材料去证明,也可以用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去论证和判断。常常是两者并用。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假说后,"就着手实际地研究材料。他从各个社会形态中取出一个形态(即商品经济体系)加以研究,并根据大量材料(他花了不下25年的工夫来研究这些材料)把这个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作了极详尽的分析。……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的证明了的原理。"(15)可见,大量材料的实际研究(历史证明)与详尽分析,《资本论》问世(逻辑证明)是纯化、修正历史假说的途径,也是检验历史假说转化为历史真理还是谬误的双重标准。当然,还应该看到,科学假说的检验的完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必须进一步接受新的大量事实的检验,从而丰富和完善,以变得更加科学化,更加纯化。
    总之科学的假设方法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人们要承认假设、重视假设,特别是运用科学的假设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促进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收稿1992-11-05
    注释:
    ①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4页。
    ②《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③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译本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④何兆武《历史研究中的可能与现实》,见《史学理论》1988年第1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47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6页。
    ⑦费弗尔《为史学而中战斗》转引自《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第27页。
    ⑧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50-252页。
    ⑨《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第187页。
    ⑩《列宁全集》第20卷,第459页。
    (11)《洋务运动论文选》,第115页。
    (12)宠朴《阴阳五行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3)《左传·昭公元年》。
    (14)《真理报》1987年11月3日,转引自《黄冈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1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