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研究新思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青岛师专学报》 钱国旗 参加讨论

有一种偏见始终干扰着通俗史学的传播,这就是在某些人特别是某些史学专家眼里,通俗读物不登大雅之堂,一沾上通俗性,品位就不高了,甚至在评职晋级时,通俗读物常常被排斥在科研成果之外,他们觉得这类作品是雕虫小技。其实,史学作品的通俗与否与其品位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从史学诞生之日起,通俗史学就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不断地展示着无限的生命力。近年来,《周易》、《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等史书白话热悄然兴起,《孔子》、《唐明皇》、《雍正皇帝》等大批历史剧纷纷走进千家万户,各种通俗史学作品大量涌现,这一切不正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通俗史学的迫切需求和通俗史学占领文化市场的强大能量吗?
    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需要。不认识历史,就不可能认识生活和生活的道路。传播通俗史学,普及历史知识,是历史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史学自身价值向使用价值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新一代的历史学家应该具备这样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位专业化的深邃史学研究者,同时又是一位大众化的通俗史学传播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研究及其成果又必须体现深邃与通俗并存、学术专著与普及读物并存,严肃的科学性与生动的趣味性并存的多元化层次。
    四、研究课题机动化
    在学术研究的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刻苦钻研,历史研究才能取得成就。执着,是成就学术事业的普遍法则。应该指出的是,对学术事业的执着并非只能通过对某个研究课题的执着来实现;执着本身既有深刻稳重、持之以恒的优势,同时也会暴露缺乏变通、一意孤行的不足。因此,一个成功的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学会把沉稳执着与机动变通有机地、巧妙地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在长期目标上要沉稳执着,而在短期行为上则可机动变通。
    科学知识的庞杂广博和相互交融使学术研究本身具有多元的走向和多重的层面。只有在横向上触类旁通,在纵向上融会贯通,历史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古代司马迁著《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记事三千年;帝王将相、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族风俗,无所不涉。近代王国维一生著述宏富,除在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外,又潜心词曲,传世的《人间词话》脍炙人口。现代学者郭沫若更是博大精深、才华卓具,在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从古到今,从司马迁到王国维再到郭沫若,从前辈们辉煌的学术成就到建国后史学界的相对平庸,我们难道还不曾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一致吗?
    毋庸讳言,新中国的历史学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计划经济的强力制约和传统的深刻影响,历史研究在总体上表现出专业分工日益精细、专门化程度日趋提高的同时,也在个体上暴露了研究方向片面狭隘的严重缺憾。从研究生的培养到研究领域的规范,再到研究成果的评价,过分注重长时段的稳定,普遍呈现划地为牢的倾向。其实,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各个课题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囿于一隅的研究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当某一研究领域或课题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我们不妨放弃执着,转向别的领域、别的课题去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倘若对此作"不务正业"的裁断,那么这实质上是对科学研究的偏见。
    市场经济的浪潮呼唤着史学工作者走进市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昭示我们: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影响乃至决定着历史学的前途和命运。而供求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新形势,历史研究者要最终达到学术事业的光辉顶点,就必须付出双重的努力:他既要为长期目标、为献身科学的坚定信念付出沉稳执着的持久性努力,又要为随意即兴的应急课题付出机动变通的偶发性努力。这双重努力不仅可以使历史研究本身形成互补的优势,达到日趋完善的境界,而且也有利于历史研究自身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
    五、研究手段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导致史学研究手段的更新。改变剪刀加浆糊、弓腰爬格子的传统工作方式,采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治学工具,实现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代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计算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神机妙算的奇特功效在世界范围内、在各行各业中迅速普及。在历史学家所掌握的一切现代辅助科学中,电子计算机所带来的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将是最有意义的。在历史研究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最显著地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资料贮存和资料检索。收集资料,并进行分类,然后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去选取资料,从来就是历史研究的必由之路,这类工作在一般情况下要耗去研究者四分之三甚至更多的时间。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贮存和资料检索等历史研究的初步技术工作,其规模、速度和准确率都是研究者个人在其有限的时间里用手工操作所无力达到的。同时,应用电子计算机贮存资料,建立资料库,可以让研究者在前辈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起理论和结论赖以形成的事实基础,由此可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至今尚未成为的"积累性的科学"。③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人们再也无法为那种从随意拼凑的零碎证据中推出结论的传统研究作辩解了。历史研究不仅要研究历史进程中的某些个别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类历史的所有方面。"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④而只有电子计算机才有能力吸收和处理方方面面的全部资料,并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客观的标准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把所研究的问题当作整体来对待,使历史研究建立起连贯性和统一性。由此而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实际上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唯一有效的基础。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迫使研究者必须提出清晰、准确的问题,必须清除含义模糊的词汇和模棱两可的观念。同时在客观上也缩小了历史研究中主观解释和人为推测的范围,因而有利于客观结论的产生。电子计算机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各类方便快捷的服务。比如用电子计算机从事写作、制图等机械性作业,就可以避免大量枯燥繁琐的艰苦劳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总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发展前景。在电子计算机的援助下,历史科学将有可能获得迅速的进展,"这种进展速度是迄今仍然依赖缓慢而又辛苦的手工操作的历史学家无法想象的"。⑤
    当然,无论电子计算机在历史研究中能做多少事情,但作为机器和工具,它不可能进行本质上属于创造性的工作。史学视野的拓展,研究课题的发掘,资料的解释与评价,都仍然要依靠研究者的深思熟虑。在历史研究中,史学工作者无疑仍将起主导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有把握地说,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历史研究这一时代潮流中的新发展必将继续下去,而且还会加快发展的速度。对于身处信息社会中的史学工作者来说,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将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科。改革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时代呼唤着更能适应其需要的历史学。史学危机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以往史学研究的深刻反思和其它学科对史学的强烈震荡,体现了史学工作者摆脱史学研究的困境和寻求变革创新的迫切要求,也预示着史学发展的新的契机。面对错综复杂、纷繁多变的现实和未来,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开辟出一块供他耕耘的特殊领地,他必须作出选择--这种选择必须是自觉的、自主的适当选择。⑥
    注释:
    ①参见该著作中译本,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②参见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
    ③参见《当代史学主要趋势》,[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④《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译本第39页。
    ⑤《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第311页。
    ⑥本文写作时还参考了《光明日报》1993年3月15日史学版、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2期"中国历史学面临新的挑战"笔谈、《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1期"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史学研究"笔谈中的有关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