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我国史学界关于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长期以来分歧颇大,但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农民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这在五六十年代颇为流行;另一是认为农民战争是社会发展的破坏力,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这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鸣噪一时。如何客观而正确地看待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通过中英德三国农民战争的比较来加以探讨。 一 探讨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首先应全面弄清农民战争这一概念的内涵。农民战争这一概念应由两个对立面构成,一面是农民反封建的斗争,另一面是与这种斗争背道而驰的存在于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中的各种阻碍因素。前者应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后者则成为一种阻力,动力与阻力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构成了农民战争这一矛盾统一体。动力与阻力斗争的结果,便是农民战争的结果,故而考察农民战争的作用,不能不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以中国明末农民战争、英国1381年农民起义、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为例进行对比说明。 首先比较这三次农民战争中动力的大小,可以从斗争规模和水平等方面的比较中体现出来。从斗争规模来看,明末农民战争长达19年,参加者达100多万,席卷大半个中国,德国农民战争为2年,10多万人,波及德国南部、中部地区; 英国1381年起义仅半个多月,约4万人,局限于英国东南部。从农民军的组织程度来看,明末农民军的组织程度很高,如李自成农民军实行严密的军事编制,全军分为中左右前后五营,由正副权将军二人统辖,军伍的编制则以小队(200人)为基本单位,同时李自成实行军权的集中和领导的统一,使得整个起义军能够做到军令如一。李自成起义军军纪严密,大军所至,"称仁义之师,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所过秋毫无犯。"①德国和英国农民军在这方面远不及中国。德国农民起义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同盟,称基督教同盟,但同盟只是松散的联合,农民军总的情况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每支农民军都没有严格的组织编制和纪律,如华美军"只不过是市民和农民的一个大的混合体,它分为若干队,每队又是由五个、十个、二十个、甚至五十个小村庄选拔的人组成","他们虽然一起行军,却自成一体,各有各的打算。"②起义军规定农民只在农军中服役四周,而许多农民则把它当作"四周愉快的虏获旅行",③"他们只要把口袋装满以后,就毫无阻拦地自行回家。"④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军也没有严格的组织编制,基本上是农民自由的聚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德国农民更为自由,因为它没有德国农民军那种服役四周的制度。斗争过程中,瓦特·泰勒成为伦敦及其附近地区起义军公认的首领,但没有实现所有起义地区的统一领导。当然,起义军虽没有严格的纪律,但进入伦敦城时,"义军首领努力防范抢劫",基本上"没有什么扰乱"。⑤ 农民斗争水平的高低突出地表现于他们所提出的纲领主张之中。上述三次农民战争在反封建的程度上差别迥异。明末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客观上已触及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明末起义军斗争锋芒直指封建王朝,目标明确,毫不妥协。德国农民战争中,《书简》提出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而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但这一纲领代表部分平民利益而未为大多数农民所接受;最主要的纲领《十二条款》要求取消农奴制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并未涉及没收领主土地的问题;《海尔布朗纲领》更加温和,提出了用赎买的办法取消农奴身份。德国农民战争中的斗争目标也不一致,比较温和的市民倾向于只反教会官厅,而比较激进的平民则主张把教会官厅和世俗官厅一同摧毁。英国瓦特·泰勒起义提出了废除农奴制的要求,但他们只是要为国王清除那些所谓不公平的现象,并寄希望于国王的理解和恩赐,丝毫没有要推翻他们所"信赖"的国王的意思。上述三次农民战争的主张中都带有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李自成提出了"平买平卖"、"公平交易";《海尔布朗纲领》提出了废除国内关卡和统一货币、度量衡;瓦特·泰勒则提出了允许贸易自由的要求。这些主张中以《海尔布朗纲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最为明确和强烈,这是由德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比较,总体观之,可得出结论:上述三次农民战争中动力大小排列依次为:明、德、英。 下面简要比较一下这三次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明末农民战争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农民重新获得了一小块土地,清初统治者也吸取明亡教训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使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次调整,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农民战争带来的主要是小农经济而非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来的"康乾盛世"便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繁荣基础之上的。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缓慢不能责怪于农民战争保护了小农经济而妨碍了土地的集中,假设没有发生农民战争这一事件,中国以其东方式的历史条件也未必会出现英国式的圈地运动而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一点同其它东方国家的历史发展相比较便很明显了。因此,从长远观点来看,明末农民战争并未给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增施任何助长剂,但也未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要给明末农民战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分出个高低来,是相当困难的。 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功绩在于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打击了德国的僧侣贵族和世俗贵族,但其消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农民的失败,取得了胜利的诸侯们的势力大大膨胀,使得德国政治分裂的局面更加巩固,给德国的统一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同时,战后德国诸侯和贵族疯狂反攻倒算,农民处境更加恶化,徭役制普遍复兴,出现了再版农奴制,"农奴制的普遍恢复是妨碍十七和十八世纪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原因。"⑥由于德国市民在斗争中站在农民一边,所以战后城市特权被剥夺,城市处于诸侯控制下任凭敲榨勒索,这也不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概而言之,德国农民战争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取得了明末和德国农民战争所不能及的巨大成就。由于农民的斗争,英国统治阶级被迫让步,逐步废除了农奴制,大多数农民获得了自由,到14世纪末英国已成为自耕农占多数的国家,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后几个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关系在农村的发展一直居于欧洲的领先地位,不能说与农民起义没有关系。 通过三次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比较,可以看出,其积极作用的大小排列依次为:英、明、德。 以上动力与积极作用两个方面的比较表明:第一,笼统地把农民战争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或破坏力是片面的。如果说是动力,如何理解德国农民战争的消极作用?如果说是破坏力,又如何理解英国农民所取得的成就?第二,农民战争对社会的作用应是其中的动力与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取决于动力与阻力的力量对比。为什么明末农民战争中的动力大于英国而成就却小于英国?为什么德国农民战争中的动力小于明末而消极作用却大于明末?阻力在作怪!下面简要探讨三次农民战争中的阻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