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社会改革在历史动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晋阳学刊》 康文斌 参加讨论

社会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它在历史动力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社会改革在历史动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社会改革是社会矛盾进展的内在要素
    一切发展都在于自身中不断地产生而又不断地解决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继之而来,这就是发展,就是矛盾进展。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借以解决的形式,就是矛盾进展的内在要素。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看作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一种历史生产形式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瓦解和改造的唯一道路”①。当一种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这种矛盾在自身范围内无法解决,因而导致社会革命。彻底变革一种社会制度,旧的矛盾关系让位于新的矛盾关系,这就是矛盾转换,或者说矛盾进展。而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是自身中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解决的矛盾,社会改革就是自身矛盾的解决形式。在这里,社会矛盾与社会改革即矛盾与矛盾的解决,就是社会矛盾运动,也就是矛盾进展。正是这种矛盾进展,使每一种社会形态显出不同的阶段。社会改革是社会矛盾进展的内在要素,离开社会改革既无法解决社会矛盾,也就无法实现社会自身的发展。辩证法坚持“一切自己运动的原则”,不把每一种社会形态看作是静止的,而把它们看作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如果只讲社会革命,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就只是这一种社会形态消灭了。另一种社会形态出现了,即只看到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看不到每一种社会形态的自己运动。形而上学把事物的运动描述为这一瞬间在一个地方,接着而来的另一瞬间在另一个地方,这一个产生了,另一个消灭了。就此,列宁说道:把运动描述为这样“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描述的是运动的结果,而不是运动自身”,“它把运动描写成为一些静止状态的总和、联结”②。如果我们只看到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革命,看不到每一社会形态的自身改革,也就是把整个人类历史描述为许多静止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和联结、许多静止的社会形态的总和。这样一来,历史唯物主义所注意的至多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几次革命飞跃,而这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全部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多少次,并且,这些飞跃离开漫长的发展,离开社会改革,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的形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特定的历史形式,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就是说,每一种生产关系,每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都不是一经建立起来就具有完成的形式,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就是自身中不断地产生而又不断地解决的矛盾,也就是社会矛盾与社会改革,即矛盾与矛盾的解决,这是一切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社会改革是变革历史的直接形式和动力
    --关于历史发展直接动力的基本命题
    历史发展的动力很多,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论及的,就有需要和利益、动机和目的、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科学实验、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等。对于所有这些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层次划分,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也有过好多表述,诸如“动因式的动力”、“最后动力”“直接动力”以及历史的“合力”等等。
    关于历史动力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层次划分,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意义,早在黑格尔那里就提出来了。黑格尔确认历史的“原动力,便是人类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热情”③。他认为这些原动力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第一种因素,还“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潜伏性”,并不直接创造历史。要使这种可能性、潜伏性变为现实,还必须将这些原动力转化为第二类动力。历史动力的这“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实行、实现”④,它们创造历史,并直接呈现为历史。黑格尔所说的能直接创造历史的第二种因素,就是人类劳动和其它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
    黑格尔从否定宗教神学的创世说出发,提出了“人就是上帝”。把人类历史包括“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⑤,因而他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人们“自己的活动和劳动”创造历史的伟大命题⑥。可是,由于他看到了人类劳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包括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在思想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于是他就把人们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理性活动。由于这些实践活动的结果又使原来表现为思想的目的、动机得以实现,于是他就把实践所创造的对象性客体和一切社会存在,都看作是思想的创造物。这样一来,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以及由这些实践活动和社会改革、社会革命所导致的一切社会变革也就都成了理性的自己活动和发展,“‘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历史的思想的考察”⑦。于是历史动力的层次也就成了:(一)以需要、动机和目的而存在着的潜在的理性;(二)能够直接变革历史的现实的理性,即实践的理性或者说理性的实践活动。
    黑格尔把社会生活看作本质上是理性的,把历史的动力理性化,确认“历史是用头走路”,这无疑是颠倒的和唯心的。但是,他关于历史诸动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意义的阐述,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所肯定,而且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正是他高出于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地方。“旧唯物主义从来没有给自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反之,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但是它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⑧。因此,一方面他的功绩在于把历史的发展描述为有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追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过程中,为历史发展动力提出了一个依次联系的逻辑系统。另一方面由于他把一切客观的因素和人的实践活动都理性化了,“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⑨。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这种研究,以颠倒的形式为历史运动找到了逻辑思考方式。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反对黑格尔把客体和人的实践活动理性化,并且要研究跟唯心主义的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们只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把人们的衣、食、住和其它物质利益,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当作卑污平庸的日常生活来理解和确定⑩。因而他们既轻视人们的社会实践,又不去研究隐藏在动机背后的客观需要和利益,而是“按照行动的动机来判断一切”,“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11)。这就使那些引导历史的活动“伟大的”思想动机离开了“卑污平庸”的物质需要和利益;离开了规定这些需要和利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离开了为满足这些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因而无法说明历史和历史的动力。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受黑格尔的启发,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并给予唯物主义的说明。在他们看来,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衣、食、住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都是客观的。以这些客观需要和利益为基础,形成人们的主观动机和目的,进而引发人们的行动,包括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在这里,需要和利益虽然是客观的东西,但它们本身并不直接创造历史,而是动机和目的借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同样,人们的主观动机和目的这些“精神的动力”也不直接创造历史,而是“以思想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动因”(12),是动因式的动力。由于这些动因式的动力包括需要和“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历史。这第二种动力即人类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历史,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就是社会存在,就构成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4),马克思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就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既是历史,又是对历史的变革和创造,在这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历史既是这些实践活动本身,又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每一代人都是在已有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活动,这些活动又改变着环境,而改变了的环境又改变着人们的活动方式,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创造:“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6)。但是在其直接形式上,环境的改变呈现为历史的发展,而人的活动则表现为推动和创造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和历史动力之间的同一和差异。这表明历史的动力就是历史的“自因”。
    依据上述分析,那些不直接创造历史的需要、利益、动机和目的等引发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力是“动因式的动力”;与这种动因式的动力相区别,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劳动、阶级斗争、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则是能改变和创造历史的动力。
    历史发展的这两类动力都不是单一的,并且又区分为不同的性质和层次。前一种动力,即动因式的动力区分为客观需要和利益,主观动机和目的;后一种动力即人类创造历史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区分为不同的性质和层次。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它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生产力。但是,生产力还不是社会形态的直接规定。某一种生产力可以是属于不同社会形态的,例如,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工业,可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并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可以远远高出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如果单从生产力的发展变革来看,就无法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类劳动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直接标志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动力。建立在人类劳动和生产力基础的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活动,也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许多形式,包括罢工、示威、起义和战争等等,可以造成历史事变,但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形态的区分是以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标志的。只有当人类劳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活动,进而推动了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时候,才能改善和变革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通过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使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不断改善,“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17)。在这里,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既是主体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又直接呈现为社会形态的发展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和杠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