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时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
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拨款五百多亿美元,购买军火、食品各各种军用物资,援助英、法、法、中等三十八个同盟国家,对打败当时的人类公敌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关于美国对英、法等国的援助早有定论,几乎没有什么争议。战时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争议较多,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对这一历史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一、美国怎样决定给予苏联租借援助 1941年3月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租借法、开始大规模援助英国时,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正作进攻苏联的战略部署,调遣重兵前往苏联西部边界。但他们大放烟幕,“声西击东”,诡称德军东调是进行攻打英国的训练,以避免英国飞机空袭。美国情报部门早已侦悉德国的侵略图谋,并通过外交途径把这一情报告知苏联驻美大使。 (1)但由于美国政府机关和国务院里很多人自十月革命以来长期坚持反苏反共立场,对于5、6月间丘吉尔提出的一旦德国进攻苏联时英美共同援苏的建议不感兴趣。 6月14日,美国国务院拟定了一个简洁的条件,作为美国对苏政策原则,21日以赫尔的名义指示美国日本大使遵办。这个条陈载称,在俄德关系紧张之际,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政策包含以下几点: “1.不向苏联政府提出建议;2.谨慎对待苏联政府向我们提出的任何建议;……4.不为改善关系而牺牲原则;……6.要把我们的日常关系建立在互惠原则的基础之上。”(2) 然而,罗斯福及其内阁一些成员是高瞻远瞩的。早在1941年2、3月间,美英参谋会谈就达成了一项协议,确信欧洲和大西洋是占统治地位的战场,德国是头号敌人。一旦美国被迫参战时,美英必须行打敌德国。这是美国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而要打败德国没有苏联参战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罗斯福等已把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放到一边,首先考虑的是他们国家的安全和民族利益。6月15日,当丘吉尔致电罗斯福,告知他德国即将大举进攻苏联,英国准备给予苏联最大的鼓励和力所能及的援助,并征询他的意见时,罗斯福迅即通过驻英大使怀南特向丘吉尔转达一项口头保证:如果德国进攻苏联,他(罗斯福)当立即公开支持“首相可能就欢迎俄国为同盟国而发表的任何声明。”(3) 在希特勒进攻苏联之日,当晚丘吉尔就发表广播演说,向全世界宣称:“我们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4)第二天,美国代理国务卿威尔斯发表声明,支持苏联。罗斯福在审阅这个声明时,用铅笔加上了一句结束语:“在今天,对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险是希特勒的军队。”(5) 美国军政要人对希特勒侵苏的反映是非常混乱的。军方首脑悲观态度。6月24日《纽约时报》报道说,据军事专家们的意思,德国在一个月内取胜“被认为是完全可能的”,最多三个月就能打败苏联。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海军部长诺克斯也同意军人的看法,因而认为匆忙地把武器运往苏联很可能落入德军之手,有些人还担心苏联会投降。 与他们相反,内务部长伊克斯则主张积极支持苏联。 此时正在家养病国务卿赫尔毅然改变了他那保守主义的政策方针,主张全力援苏。当他得知德国攻苏后,就立即打电话给总统和威尔斯,告诉他们说,美国必须全力援助俄国。(6) 财政部长摩根索也持同样的观点。 内阁成员的这种积极态度显然加强了罗斯福的立场。6月24日,罗斯福在白宫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声明:“我们要给予俄国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7)但他尽量回避“租借”一词。同一天美国政府宣布,解除对苏联的四千万美元资产的冻结。6月25日,白宫宣布,中立法条款不适用于苏德战争,这就为美国商船进入苏联港口开放了绿灯。 这些声明和行动虽然没有向苏联许下任何具体的援助诺言,但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表明罗斯福实现了他对丘吉尔的许诺,即在德国侵苏时要公开支持苏联;其次,这对苏联政府是个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鼓励;第三,对美国国内的公众舆论是一个试探气球,看看他们对援苏政策作何反应;最后,它可以对日本产生一定的影响。 罗斯福等人清醒地看到,德国法西斯已几乎侵占了整个亚洲,日本侵略者也蠢蠢欲动,美国的安全从两大洋都受到了威胁。这时美国得到种种情报表明,日本准备进攻苏联的滨海各洲。国务院远东司提出一个备忘录认为,苏联抵抗德国的时间越长、越成功,显然利于美国。因此它建议美国应公开表示要援助和同情苏联,以挫败东京的侵苏步骤。(8) 为此,罗斯福要求国务卿于7月6日直接致函日本首相近卫,说美国得到的种种情报表明,日本打算对苏联采取敌对行动,这封信委婉地要求日本保证不进攻苏联。(9) 日本外相松冈假惺惺地答复说,日本要遵守(日苏)中立条约。可见,牵制日本这个劲敌在美国制定援苏政策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6月30日,苏联驻美大使乌曼斯基拜会了代理国务卿威尔斯,正式提出援助的请求他提出一份反映苏联各种急需物资的清单,总价值超过十八亿三千六百五十万美元。这些需求美国当时虽然不能马上满足,但充分反映了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坚决抗德的决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华盛顿担心苏联可能投降的忧虑。 苏联要求援助的数额虽大,如按租借法提供并不算多。但是罗斯福这时根本不敢把租借援助扩大到苏联,因为正如苏联大使乌曼斯基向莫斯科报告的那样:“反动的孤立主义者胡佛、林白和整个反罗斯福的、具有法西斯情绪的集团,……已开始向罗斯福施加压力……正是这个集团在按照丘吉尔演说精神同我们合作的问题上对罗斯福施加主要的、阻碍笥的压力。”(10) 反动的国会议员公开发表反苏叫嚣。参议员伯顿·惠勒在“美国第一委员会”召开的大会上说:“这是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武装力量之间的生死决斗,罗斯福而不是美国的战争。”(11)7月31日,众议员斯蒂芬·载发表一篇辱骂性的广播演说,公开号召天主教徒批判总统的援苏政策。(12) 在国务院内部,欧洲司副司长韩德森和助理国务卿伯尔利都对苏联抱着仇恨和怀疑态度。伯尔利曾写信给联邦调查局长埃德加·胡佛,认为“……应对美国和西半球的俄国机构和共产党机构的活动进行监视。”(13) 然而,罗斯福力排众议,他把苏联同德国纳粹明显地区别开来。他在给《自由》杂志编辑的信中指出:“我要清楚地表明,目前对美国安全的直接威胁是希特勒军队的威胁。”(14)罗斯福在写信给美国驻维希政府大使李海海军上将的信中更直接表露出来他对苏联的体谅:“现在轮到苏联了。如果这不仅意味着欧洲将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而且还有过之,──那么,我不认为我们需要担心苏联统治的任何可能性。”(15) 非常明显,罗斯福认为,美国当前的主要敌人是希特勒的军队。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加快援苏的步伐。在这关键时刻,前驻苏大使约瑟夫·戴维斯的建议起了积极的推作动用。苏德战争一开始,戴维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红军的抵抗将震惊世界;……对我们来说,给予苏联人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正是普通的常识。”(16)7月8日,戴维斯在白宫对霍普金斯说,他建议总统“应当直接告诉斯大林,美国正要给予俄国一切可能的援助来打败希特勒”。(17) 戴维斯的建议和苏联驻英大使马伊斯基的倡议推动了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7月底斯大林与霍普金斯的两夕长谈以及他自己在莫斯科的亲眼所见,大大坚定了这位特使对苏联坚决抗德的决心。他在离开莫斯科之前给罗斯福发一简讯,其要旨是“我对这个战场充满信心”,这里士气高昂,决心争取胜利。斯大林渴望金融复兴公司的贷款能尽快安排。(18) 根据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的报告以及他与美、英两国驻苏大使共同商定的建议,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在莫斯科召开三国代表会议,研究共同资源的分配问题。可见,给予苏联租借援助已早在罗斯福的考虑之中。 在美国国内,采取这种行动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希特勒的闪电战已粉碎,红军的英勇血战博得了美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同情和钦佩,甚至一些保守的群众组织也主张援苏抗德。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素以反苏反共著称的美国劳联执委会,建议美国给予苏联力所能及的援助。(19)美国青年民主俱乐部的代表们也赞扬罗斯福和赫尔的对外政策,主张全面援助俄国。(20)同时,由于罗斯福特使梅农、泰勒的努力,罗马教皇庇护十一也发表训谕,一方面谴责共产主义,另方面表示热爱俄国人民。教皇的训谕对美国天主教徒改变对苏态度起了积极的作用。9、10月间,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和“卡尼”号在太平洋上先后遭到德国潜艇攻击,并有人员伤亡。这使美国人民感到纳粹威胁的迫近。 尽管如此,罗斯福这时还是不敢公开要求给予苏联租借援助。他首先考虑的是要求国会通过第二次租借拨款。在与国会民主党领袖们磋商之后,罗斯福于9月18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了“第二次防务援助补充拨款法案”,请求拨款五十九亿八千五百万美元,作为补充资金供租借之用。为了强调苏联与租借援助无关,9月17、18两天,金融复兴公司董事长和财政部长都发表谈话,说明美苏存在进行有关贷款和黄金贸易的谈判,以表明苏联是通过贸易和贷款来取得美元,以偿付它在美国购买的军火,从而使反对派在讨论租借拨款时无懈可击。这就是罗斯福处理援苏财政问题的战略方针。 根据美国总统的这一方针,租借援助管理署拟订了一个具体对策,其要旨是,此次租借拨款没有包括援苏计划,但总统的手脚不能束缚,以防急需。租借援助管理署署长斯退汀纽斯以及史汀生和马歇尔在众议院作证时,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说明了上述要旨。马歇尔将军还强调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以保持俄国军队在战场上积极抗击德国人,对我们都大有好处。这将增加胜利结束战争的机会。这将加速战争早日结束。”(21) 10月8日至10日。众议院开始对第二次租借拨款进行辩论。结果众院以三百二十八票赞成而通过,仅六十七票反对。 10月23日,参议院对第二次防务援助补充拨款法案进行寓言,几乎未经辩论就通过了,似乎援助苏联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投票结果是五十九比十三。 罗斯福在国会取得这一重大胜利之后,国内的政治障碍不复存在。于是他迅速行动起来。10月30日他致电斯大林说,为了消除财政上的任何困难,他已指示立即作出安排,根据租借法运送价值十亿美元的物资给苏联。这十亿美元作为无息贷款,待战争结束后五年考开始偿还。(22) 11月4日,斯大林复信表示:“苏联政府以衷心感激的心情接受这个决定”。(23) 11月7日,罗斯福向租借援助管理署署斯退汀纽斯发出指示说: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防御对美国的防御至关重要,国此我授权并指示你立即采取行动:根据租借法把防御物资转让给苏联,并按我在10月30日斯大林的信中所说的条件办理。”(24) 从这时起,租借法便正式适用于苏联。 二、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哪些租借援助 还在租借法适用于苏联之前,根据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建议,美、英、苏三国代表就举行了莫斯科会议(9月29日—10月1日),签订了援助苏联的莫斯科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美、英应向苏联提供的具体军事援助物资。一个多月之后美国宣布租借法适用于苏联,这样在莫斯科议定书实施时,苏联已是租借法的受援国了。所以通常都把莫斯科议定书作为和一个租借援助议定书。 1942年6月11日,即在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美之后,苏联驻美大使李维诺夫美国副国务卿签订了美苏关于在进行反侵略中互相援助的适用原则的协定。其中第一条规定:“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所准许移交或提供的防御物品、防御服务以及防御情报供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第二条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将继续对美利坚合众国防御及其加强作出贡献,并将尽其力所能及提供一切物品、服务、设备或情报”。(25) 这个协定与当时美国同其他同盟国家(如英国和中国等)所签订的互助协定一样,规定了共同反对侵略的一般互助原则,美国就是根据这一协定向苏联提供租借援助的。 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自身急需加强国防建设,军方极力想削减对苏援助,苏联代表反对削减。所以第二个议定书的谈判旷日持久,直到1942年10月6日才在华盛顿签订,其供货时间为1942年7月1日至1943年6月30日。 第三个议定书是1943年10月19日在伦敦签订的,除美、英、苏代表以外,还有加拿大代表参加(因为加拿大也对苏联提供了少量的援助),援助期限为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30日。 最后一个议定书是1945年4月17日在渥太华由美、英、加、苏四国代表签订的。由于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所以第四个议定书曾经过两次修改。 根据上述协议,美国租借援助管理署(1941年10月28正式成立,1943年9月25日改为对外经济管理署)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5年9月20日,通过五条路线──西雅图经弱极至摩尔曼斯克;纽约经冰岛至摩尔曼斯克或阿尔汗格尔斯克(这条航道危险最大,不少英美海员为反法西斯而献出了生命);纽约经南大西洋绕好望角至波斯湾;纽约经直布陀进入黑海的苏联港口;西雅图到海参崴──把一千六百四十二万多长吨的物资运往苏联。(26)扣除了途中因遭德国海空军袭击和其他原因而损失的以及中途改航运到英国去的,实际到达目的地而交给苏联的物资约为一千六百万长吨。 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哪些项目呢? 据美国学者统计,物资品类繁多,主要的有军火、战略物资、机器设备和食品。现现举其重要部分如下:各种型号飞机一万四千零一十八架、卡车和吉普车四十万九千五百二十六辆、战车(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一万二千一百六十一辆、摩托车三万二千二百辆、铁路车辆(机车、平板车、油罐车等)一万三千零四十一台、各种口径的高射炮七千九百四十四门、冲锋枪十万八千二百九十三枝、无烟火药十三万零七百一十三吨、TNT十三万二千二百三十七吨,食品(小麦、面粉、蛋粉、奶粉、肉、糖、蔬菜等)四百二十九万一千零一十二吨,钢(各种钢材、钢板、钢丝等)二百五十八万九千七百六十六吨、铝二十六万一千一百零九吨、石油产品二百六十二万二千三百五十七吨、各种化工产品六十三万一千零一十七吨,(27)此外还有各种机器设备、合金、衣服、靴鞋、药品等等。 战时美国还租借六百七十二艘舰艇和商船给苏联。1954—1955年苏联归还了一百二十七艘,经双方同意又销毁了八十九艘陈旧的舰船。 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一百零二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舰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租借飞机和舰船等,这些劳务费约为七亿美元。所以美国对苏租借援助总值约为一百零九亿美元。(28) 在战争年代,苏联也向美国提供不少稀有金属,其中有三十万吨铬矿石,三万二千吨锰矿石以及其他贵重产品。(29) 三、怎样评价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 战后四十年来,美苏两国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中学有都对租借援助作过不少评价,特别是在冷战年代,苏联人有意无意地贬低租借援助的作用,而美国人则极力夸大它的功劳,有些人则把矛头指向战时总统罗斯福。 1)美国人的评价 在五十和六十年代,美国史学中出现了右翼修正派。据乔治·赫林教授考察,右翼修正派把战后东欧和中欧人民的解放归咎于罗斯福,认为弗兰克林·罗斯福战时对苏联的“绥靖”是冷战的主要原因。据他们说,不论是由于无知、愚笨或是背叛,罗斯福进行战争和推行美国外交所用的方式保证了战后共产主义的扩张。(30) 右翼修正派挑选出租借作他们指挥罗斯福领导的主要条件之一。他们谴责说,总统于1941年无条件地把援助扩大到斯大林,而不要求可能限制苏联野心的政治许诺,从而失去了“宝贵的时机,那时俄国军队在希特勒突击军团面前象牲口一样大群地向后撤退,斯大林除了人员以外缺乏任何东西。”(31) 乔治·克罗克则认为,在整个战争期间,罗斯福向忘恩负久的俄国人慷慨赠送礼物,不仅使美国和其他盟国得不到重要的装备,而且为建立一支“巨大的军事力量作出了贡献,这支军事力量将在今后几十年中对欧洲投下越来越长的阴影”。(32) 罗伯特·琼斯在1969年还重复这种观点,认为租借并不象斯退汀纽斯所写的那样,是“胜利的武器”,“因为它使苏联能够吞噬东欧和中欧的许多地方,它没有证明是和平的工具。”(33) 上述这些美国史学爱对罗斯福的攻击都是在冷战气氛中进行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这一重大问题的评述并不是根据战时的具体条件历史地加以分析评论,而是从战后美苏对立的政治需要出发,显然带有鲜明的冷战色彩,因而它是背弃客观真理的。 第一,美国总统罗斯福及其内部一些成员于1941年决定给予苏联租借援助,首先是从美国以及西半球的安全出发,因为他们没有被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偏见蒙住眼睛,而是清醒地看珐德、日、意侵略者的威胁。早在1940年底,罗斯福在那篇著名的“炉边谈话”中就警告美国人民,欧亚两洲有三个强国,他们在柏林签订协定,要实现统治世界的计划。现在,美国人和希腊人把德、意军进阻挡在大西洋彼岸,“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的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他号召美国人民生产更多的军火,以援助苏联等反侵略国家。“如果英国人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在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之下……”。(34) 到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之后,罗斯福亲笔在威尔斯的声明上加了一句:“在今天,对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险是希特勒的军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威胁。如果苏联倒下去,欧洲大陆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同希特勒德国相抗衡。到那时候希特勒要进犯美洲将会易如反掌。而且,战后缴获的文献证明,德国纳粹头目确有征服美洲的计划。据西德史学家希尔格鲁伯披露:“1941年5月22日,希特勒在同雷德尔的谈话中表示,他打算在反对苏联的战争中迅速取胜,并预先拟定将来反对的计划草案。他们计划在1941年秋天就开始轰炸美国东部城市。”“1941年7月15日,希特勒在同海军司令开会时声称:‘东方远征’结束时,他打算采取坚决行动对付美国”。(35)所以,罗斯福给予苏联租借援助完全不是什么慷慨无私的慈善行为,更不是帮助共产主义,而是保卫美国的一种手段。正如他在给斯退汀纽斯的指示中所说的,苏联的防御对美国的防御至关重要。 第二,约翰·弗林断言,1941年希特勒进攻苏联时,“……斯大林除了人员以外缺乏任何东西。“言下之意,好象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1941年就会垮台似的。这种夸张的断语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无数史料证明,从苏德战争爆发到租借法适用于苏联这四个多月里(6月底至10月底),苏联在美国是用现金购买军火和战略物资并取得一千五百万美元的预付的款(购买苏联黄金等)。但由于美国本身经济还没有转入战时轨道,军火和战略物资奇缺。同时美国武装部队正在扩建,援英计划又需优先执行,武器装备供不应求。加以陆军部和政府其他部门很多宫员怀有反苏的敌视心理,对苏联订货的发货和启运实行消极抵制和怠工,尽管罗斯福亲自干预,多次催促下属从速启运苏联订货,在8月1日的内阁会议上他曾严词批评史汀生,甚至以拳头敲桌子,(36)但也收效甚微。租借法适用于苏联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急用装备尤为迫切,援苏计划又受影响。在1941年10月11日里,美国根据莫斯科议定书供给苏联的军火和物资价值五十四万五千美元,而在这一年晨美国供应所有同盟国家的物资总值是七亿四千一百万美元,即苏联只得到美国全部援助的0.1%。(37)”到1941年底,美国供给苏联二是零四架飞机,而按议定书规定应为六百架;供给一百八十二辆坦克,按规定应为七百五十辆。据哈里曼的资料,美国只完成了根据第一个议定书所承担义务的1/4。“(38)可见在1941年下半年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才开始,斯大林主要是依靠苏联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把希特勒的闪电战粉碎于莫斯科城下。美国官方史家也是这么评价的,那时“美国对苏联援助的影响还无关重要,在莫斯科附近的反击德国进攻中没有起什么作用。”(39) 第三,美国的一些右翼修正派史学家把东欧和中欧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归咎于罗斯福对苏联的援助,这也是很不公平的。我们认为,在整个战争时期,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总额相当可观,对于打败德国法西斯不能不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这与东欧各欧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两回事情。苏联红军为了彻底打垮、消灭希特勒的法西斯侵略军,他们不可能半途而废、停止在苏联西部边界上,必然要攻入东欧一系列国家和德国。红军所到之处受到横遭法西斯暴政奴役和蹂躏的各国人民的欢迎,正如美、英、加军队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受到西欧各国人民的欢迎一样,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早在战争年代,东欧、中欧人民就在他们本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斗争,一旦获得解放,他们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之下行使不能让予的基本权利,选择自己的政府形式,这是两百多年前美国独立宣言所宣布的神圣原则,当然是无可厚非。罗斯福亲自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也明文规定:“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40)诚然,这一事实是罗斯福始料不及的,但这一原则无疑是美国人民尊重的。 我们退一万步说,如果按照右翼修正派所希望的那样,美国完全不给苏联任何援助,那么苏德战争的结局可能是这样:德国打败苏联,或者苏联战胜德国(苏联向德国投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是前者,那它对美国及全人类文化和文明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是后者,那么苏联红军的反正要打进东欧和中欧,直捣柏林,其结果与战后的现实不会有很大区别。那么罗斯福何罪之有呢?马基雅给利说得好:“你可以任意发动战争,但战争何时结束和怎样结束,那就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了。”(41)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所以,如果美国右翼修正派史学家一定要追究个人责任,那么他们理应控诉阿道夫·希特勒,而绝不应指责弗兰克林·罗斯福。 第四,有些美国史学家过分夸大对苏租借援助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美国的食品援助苏军就会垮台。美国著名史学家埃德加·埃里克森在《通往俄国的道路》的序言中写道:“如果说在1963年,即战争结束将近二十年之后,俄国除原来的农业区以外,还有无数英亩新开垦的耕地,这时它还从西方购买数百万蒲氏耳小麦,那么人们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粮食短缺是如此严重,要是没有美国的援助,俄军的抵抗就会由于缺粮这一因素而崩溃”。(42) 埃里克森的这种夸张的论断是不能使人信服的。毋庸讳言,美国援助食品对于改善苏军的供应无疑是起了良好的作用。特别是由于美国送出的食品多为罐头和浓缩的蔬菜、牛奶,便于部队食用。但如果没有美国的食品援助,苏联红军照样能够战胜敌人。 据美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团长迪恩少将统计,美国共送给苏联四百二十九万多吨食品,(43)“假定红军平均人数是一千二百万人,那么送给俄国的食品足够供给每人每天半磅以上浓缩得很好的食物”。(44)这种统计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的食品援助,我们认为苏联红军的抵抗也不会仅仅因为“缺粮而崩溃”,而是照样可以战胜敌人。在苏联进行四年零两个月的战争中,美国支援的食品平均每年约为一百万吨。当时苏联人口是一亿九千四百一十万人,(45)扣除红军和沦陷区人民,我们以后方人民为一亿二千万人计算,那么人人节衣缩食,每个每个省出八公斤食品支援红军也是能够办到的。战争后期苏联以粮食援助东欧各国人民就是一个证明。所以迪恩将军说;“我们(美国)的供应可能没有赢得战争,但肯定使俄国人感到宽裕”。(46) 2)苏联的人评价 在战争年代里,苏联人民曾以各种形式对美国援助表示感激的心情。战时驻美大使李维诺夫和葛罗米柯在华盛顿曾多次直接向美国人民表示谢忱。1943年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六周年的演说中,列举盟国在西部打击德、意军队是对红军的协助,然后说:“如果加上盟国经常供给我们各种武器和原料这一事实,那就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一切都大大促进了我军夏季战役的胜利”。(47)1944年5月1日,斯大林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美国和英国,……供给我们极宝贵的战略原料和武器……”(48)而对于美国租借援助最为突出的赞扬,还是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向美国总统和人民发表的祝酒辞: “我要说,依照苏联方面的看法,罗斯福总统和美利坚合众国为胜利作了贡献。在这场战争中武器是主要的。美国证明他们可以在一个月内生产八千至一万架飞机,英国一个月生产三千架飞机,主要是重型轰炸机,所以美国是个武器国家。根据租借法得到的这些武器将有助于我们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为此我举杯……”。(49) 罗斯福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希望苏美英团结一致,“为了我们自己以及全世界的共同利益,手挽手肩并肩地前进”。(50) 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又引用租借作为罗斯福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然而,国际风云,瞬息万变。在大战竺将结束之际,由于主要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已被打垮,东欧和中欧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美国的反动分子大叫共产主义的威胁,苏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的矛盾以及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斗争突出了。加以罗斯福总统于胜利在望时溘然长逝,白宫易主,杜鲁门登上总统宝座后不到一个月就悍然终止了对苏租借援助(后来又恢复了)。此外,美国曾两次拒绝苏联的贷款请求。这一切使战时美苏团结的气氛逐渐消失,两国进入了所谓冷战时期。所以苏联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对于租借的评价也自然蒙上冷战的阴影,隐蔽了历史的真相。 1948年,苏联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先斯基发表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一书。这本不到二百页的著作全面地论述了苏联的战时经济,是一部权威之作。书中对于战时美英给予苏联的援助只有两句话:“在对付德、日的战争中,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料和材料〉的增加是依靠苏联盟国的供应。但是,如果把这一时期盟国向苏联提供的工业品数量同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数量作一比较,就能看出,在实行战时经济体制期间,这些供应品只占国产品的4%”。(51) 沃兹涅先斯基在书中只字未提感谢,而却强调供应品只占苏联国产品的4%,言下之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有些供应品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铝为例,这是斯大林向霍普金斯首先要求供应的重要战略原料。在整个战争期间,从美国支室苏联的铝达二十六万吨以上,这显然有助于苏联制造大量飞机。其次是石油产品,美国运到苏联的是二百六十二万多吨,这显然是苏军飞机升空、汽车越野的重要能源。美国运到苏联的卡车和吉普车共达四十多万辆,大大加强了苏军的机动性,使他们在战争后期每天能进军数十公里。所以,如果把租借物资同苏联全国四年多的工业产品总量相比较,虽然只占4%,似乎微不足道。但要具体分析,租借援助的作用就显得可观了。 由于沃兹涅先斯基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家计委主任,他的结论是具有权威性的,战后苏联史书凡提到租借援助时几乎都沿用它的这个“4%”。1982年出齐的苏联官方著作、十二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以此为据:“无疑的,同盟国的军事、经济合作在不小的程度上有助于创造物质前提以打垮共同的敌人。但是,给苏联的租借供应是非常有限的──约占苏联工业产品的4%”(52)。可见,二战史作者与沃兹涅先斯基稍有不同,他们虽说4%太少,但却肯定了同盟国军事、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六十年代情况就不是这样。1962年6月19日,赫鲁晓夫在向罗马尼亚人工人发表演说时肯定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垄断资本家“靠战争供应赚取了亿万美元。他们依靠两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人民的鲜血养肥了自己。”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工业能发展到这么高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美国能征税和消费较多的物品”。(53) 首先,赫鲁晓夫在这里混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如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总的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的解放战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道德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以便首先了解,在这个具体环境里,哪一个阶级的运动是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订动力。”(5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杀人如麻,丧心病狂地破坏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威胁着人类本身的生存,他们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最野蛮、最残暴、最黑暗的反动势力。而一切反法西斯的阶级、政党和人民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那战争年代,同盟国的宣传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1941年9月,美国农业部长威卡德号召农场主扩大生产,为“自由而生产食品”,“把每个农场都变成保卫美国、打败希特勒的战斗岗位。”(55)美国农业资本家多生产食品,工业资本家生产军火,这都是有利于反法西斯战士更多地消灭敌人,缩短战争时日,减少人民的流血牺牲。在那时,苏联、英国、中国等许多国家,对于取得租借物资不都是争多较少,唯恐不多吗?这岂不等于要美国资本家多多生产、多多发财吗。他们的确发了大财,但他们也的确帮助了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四、简短的结论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公正地评价美国给苏联的租借援助呢?我们的结论是: 1)美国援助苏联首先是从美国的安全和防御以及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内阁主要成员都一再论证这一点,内务部长伊克斯说得非常形象:“关于援助,我的观点是,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应当拿出我们所有的东西去供应英国和俄国,因为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共同打败希特勒,那我们将无可估量地节省我们的人力和金钱。”。(56) 2)美苏之间是互相援助的。为了打败共同敌人,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各种矛盾,但它们总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他们都是恪守《联合国家宣言》,利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投入战争,互相支援,合作互助。美国租借援助管理署署长斯退汀纽斯说得好:“俄国已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了两年战争;中国打了六年。这两国家都牺牲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它们的许多大城市和千百万亩良田遭到占领和蹂躏。虽然我们给予他们的租借援助多于他们给予我们的逆租借援助,但我们不能说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我们做得比他们多。我们知道,他们已尽其所有,把一切都投入了这场战争,正如我们一样。 ……我们不能拿他们的生命来同我们的美元衡量,也不能拿他们的英镑和卢布来衡量我们的生命,我们不能拿一座已成为废墟的城市的代价来同一千辆坦克的代价相平衡……“。(57) 3)苏联是德国法西斯侵略的直接受害者,牺牲惨重,两千万人为反法西斯而捐躯,物质损失更不计其数,对打败法西斯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给予苏联的租借援助对于加速红军击溃法西斯侵略者起了不小的作用。美国通过租借援助达到了它的战略目的:保卫了美国,打败了敌人,大大减少了美国人的牺牲。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阵亡二十九万二千一百三十一人。(58)所以,杜鲁门说:“毫无疑问,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一个俄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我们无法收回这笔钱,但我们拯救的许多人今天还在这儿,在美国活着”。 注释: (1) 萨姆纳·威尔斯:《决定的时刻》(Sumner Welles,The Time for Decision),纽约1944年版,第170、171页;《科德尔·赫尔回忆录》(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第2卷,纽约1948年版,第968页。 (2) 《美国对外关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1年第4卷,美国政府出版局1956年版,第979页;《科德尔·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972—973页。 (3) (4)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3卷,伦敦1964年版,第330、332页。 (5) 《美国对外关系》,1941年第1卷,第967页。 (6) 《科德尔·赫尔回忆录》第2卷,经967页。 (7) 雷蒙德·道森:《援助俄国的决定》(Raymond H.Dawson,The Decision to Aid Russia,1941),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1页。 (8) 《美国对外关系》,1941年第4卷,第278—280页。 (9) 《美国对外关系,日本:1931—1941》(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Japan:1931—1941)第2卷,美国政府出版局1943年版,第502—503页。 (10)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苏美关系》(Совет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щения во время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第1卷,莫斯科1984年版,第42页。 (11) 道森:《援助俄国的决定》,第81页。 (12) (14)道森:《援助俄国的决定》,第190、138页。 (13) 《美国对外关系》,1941年第1卷,第789—790页。 (15) 李海:《我在现场》(WllliamLeahy,I Was There),纽约1950年版,第38页。 (16) 约瑟夫·戴维斯:《出使莫斯科》(Joseph Davies,MIssion to Moscow),纽约1941年版,第475—476页。 (17) 戴维斯:《出使莫斯科》,第489页;参见《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上册,中文版,第419—421页。 (18) 《美国对外关系》,1941年第1卷,第814—815页。 (19) 《纽约时报》,1941年8月9日。 (20) (21)道森:《援助俄国的决定》,第224、275—276页。 (22) (23)《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9、10页。 (24) 美国《国务院公报》,第5号,1941年,第336—337页。 (25)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55页。 (26) 罗伯特·琼斯:《通往俄国的道路(美国给苏联的租借)》(Robert Jones,The Roads to Russia),Uinted States Lend—lease to The Soviet Union),阿克拉荷以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附录。又据美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团长迪恩将军统计,从1941年10月到1945年5月31日,美国共运出一千六百五十二万长吨以上的物资,到达苏联的是一千五百二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一长吨。见《奇怪的同盟》,1947年版,第93页。 (27) 罗伯特·琼斯:《通往俄国的道路》,第277—288页附录A。 (28) 1951年4月,美国国务院认为,对苏租借物资和劳务价值一百零八亿美元,见《通往俄国的的道路》第261页。但据苏联方面统计,美国对苏的租借援助为九十八亿美元,见〈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2卷,1982年版,第186页。 (29) 〈苏〉《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2卷,第187页。 (30) 乔治·赫林:《对俄国的援助:1941—1946》(George Herring,Aid to Russia,1941—1946),纽约1973 年版,第ⅩⅤ页。 (31) 约翰·弗林:《罗斯福神话》(John Fiynn,The Roosevelt myth),纽约1948年版,第356页。 (32) 乔治·克罗克:《罗斯福通往俄国的道路》(George Crocker,Roosevelt′s Road t Russia),芝加哥1959年版,第4、62—65页。 (33) 罗伯特·琼斯:《通往俄国的道路》,第269页。 (34) 阿·希尔格鲁伯:《希特勒的战略、政策和战争领导》,转引自《绝密·仅供统师部阅》(文献和资料)(Соверщенно секрет,Только для командоваыия,Дожуыеыты м материалы),莫斯科1967年版,第197页。 (36) 《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苏美关系》第1卷,莫斯科1984年版,第98页。 (37) 《1941年美国的外贸和航海》(Foreign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Calendar Year 1941.),华盛顿1942年版,第38页;〈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4卷,莫斯科1975年版,第175页。 (38) 〈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4卷,第175页。 (39) 〈美〉理查德·莱顿、罗伯特·得科克利:《全球后勤与战略,1940—1943》(Richard Leighton,Robert Coakley.Global Logistics and Strategy,1940—1943),华盛顿1955年版,第115页。 (40) 《国际条约集》(1934—194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页。 (41) 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Никколо Макьявелли,История Флоренции),列宁格勒1973年版,第107页。 (42) 琼斯:《通往俄国的道路》,第Ⅸ页。 (43) 这是实际到达苏联的数额,从美国运出的食品是447万多吨。见约翰·迪恩:《奇怪的同盟》(John R.Deane, The Strange Alliance),纽约1947年版,第94页。 (44) (46)约翰·迪恩:《奇怪的同盟》,第94、95页。 (45) Я。Е恰达耶夫:《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的苏联经济》(Я。Е。Чадаев,Экономила СССР в годь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莫斯科1985年版,第67页。 (47) (48)《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382页。 (49) 别列日柯夫:《外交风云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参见哈里曼、艾贝尔合著:《特使》,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10页。文字措词有出入。 (50) 哈里曼、艾贝尔:《特使》,第310页。 (51) Н。А。沃兹涅先斯基:《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Вознесенскнй,Вовнная зкономыка СССР в период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ыы),莫斯科1948年版,第74页。 (52) 〈苏〉《第二次世界大战》,莫斯科1982年版,第187页。 (53) 《真理报》,1962年6月20日。 (54) 《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1页。 (55) 斯退汀纽斯:《租借──胜利的武器》(Stettinius,Lend—lease:Weapon for VIctory),纽约1944年版,第101—102页。 (56) 《伊克斯秘密日记》(The Secret Diary of H.L Ickes)第3卷,第595页。 (57) 斯退汀纽斯:《租借──胜利的武器》,第284—285页。 (58) 《美国大百科全书》第29卷,1978年国际版,第529页。 (59) 《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三联书店1974年中文版,第14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