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王晓荣 参加讨论

李烈钧一方面为冯玉祥的举兵行动作解释,促进冯玉祥与南京政府的沟通,同时也试图趁此政局突变之势,督促蒋介石觉醒,迅速调整内外政策。6月14日,李烈钧密电蒋介石说:
    佳日到沪,留此(按:指上海)中委及知名之士多已接谈,彼等只认政府措置之非,而未谅政府处事之难。详察诸人言论,尚非徒为责备之严。盖数年以来,政府设施实未能以慰民望也。此时苟冀团结内部,稍减人民之非难,有急宜办者二事:一、严令军政各机关,不得任意逮捕人民,秘密处置,亦不得滥用军法。其二、是非得失,公开辩论,取消文电检查,修改民众运动组织法,切实保障言论、出版诸自由。苟能如此,庶其余重要问题,有进行交换意见之可能;如其不然,则政府所盼望于党人国人者,徒见治丝益棼,日暮途远而已。犹忆日前中常会开会时,某友厉声曰:“中国领土虽大,无一处能表现主义者,即中央党部亦非三民主义所在地。盖外来文电,虽中委亦不得见,遑论讨论。”某友之词,慷慨悲愤,闻者默然,中央诸人,早呈散漫状态,而微词怨语则随处可闻,此诚不能不加以警惕者也。若此情形,皆公不易获闻者,钧则愿公闻之也。粤、桂、闽谋另组政府之议颇盛,如何演进,在京而不在粤。焕章举动,不尽如报载所传,然日人已甚为异之。择要以闻,维冀谅察。(注:《致蒋介石电》(1933年6月14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63页。)
    随着张家口抗日声势日起,南京政府与反蒋抗日派的关系也日趋僵化。身处张家口的冯玉祥,急切需要知道南京政府与外界的反应。6 月11日,冯玉祥发表真电,声明“此次专为抗日,决不割地自雄”之后,李烈钧随即致电冯玉祥说:“公真电发出后,同情者益称颂,反对者词亦塞。政府既不便张抗日旗帜,宜有妥善办法,与公商榷。”(注:《致冯玉祥电》(1933年6月11日稍后),《李烈钧集》下册,第762页。)6月中旬,李烈钧致电冯玉祥, 及时将自己所探察到的两方面消息通报给冯玉祥。一为:
    弟以南中情形未明玄奥,故屡承电询,尚未奉答。
    这是说,冯玉祥事先与西南方面胡汉民等商就的西南联军与北方协同动作、倒蒋抗日计划,此时情况不明。二为:
    政府军此时系开弓,彼苟畏舆论,必不敢放箭也。(注:《致冯玉祥电》(1933年6月13日稍后),《李烈钧集》下册,第763页。)这是说,南京政府于6月中旬派遣庞炳勋、傅作义、冯钦哉、 关麟征等部准备向张家口进攻,但碍于强烈的民众抗日舆论,李烈钧暗示冯玉祥,估计政府不会真打同盟军的。
    面对南京政府攻察部门的压力,冯玉祥一方面抓紧时机收复失地,争取舆论同情,同时吁请李烈钧等主持正义。7月10日, 冯玉祥致电李烈钧说:“宁方乘我多数健儿,奋死攻敌之际,竟公然调兵遣将,入察攻我。此真千古奇闻,亦人类变局也。公表率群伦,片言九鼎,能否联合三二十正人义士,为我义师主持正义?”12日,冯又及时将同盟军收复多伦的消息告知李烈钧等。(注:《复李烈钧电》(1933年7月10 日)、《向各方通告克复多伦电》(1933年7月12日), 《冯玉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以下版本同),下卷,第71、73页。)14日,李烈钧复电冯玉祥,对同盟军收复失地予以鼓励和支持:“鸱鹗翱翔,鳞凤潜伏,人不战而失四省为有功,公传檄收复察东为有罪,斯千古奇闻。然公亦何以令人畏罪若此,则公更为千古奇人矣。弟更自当联合诸人, 再申正论, 为历史略存正气也。”(注:《复冯玉祥电》(1933年7月14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64页。)16日,李烈钧在上海与新声社记者谈话说:本人与留沪各中委“对冯之抗日,自属一致敬仰同情。至于援助问题,无论精神或物质方面,各有责任,当尤不待言也。”(注:《与新声社记者的谈话》(1933年7月16日), 《李烈钧集》下册,第766页。)21日, 李烈钧协同程潜等上海中央委员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称:“自冯焕章先生克复多伦,全国人心为之振奋,北门锁钥,此为近之。”电中揭露南京政府“将以大兵迫察,藉快仇者之意”,以及汪精卫对同盟军的污蔑之词,要求政府“虚怀相处,共振危亡”。(注:《留沪中委为察事致南京政府马电》(1933年7月21 日),(香港)存萃学社编集《1927-1934年的反蒋战争》,大东图书公司1978年版,下册,第620页。 )对于李烈钧积极“宣传呐喊之状况”,作为“今次赞助同盟军政治上之力量”,冯玉祥深表感谢。(注:《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版本同),1933年7月 17日、19日、24日、8月11日。)
    在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不久,李烈钧即会同上海中央委员王法勤、朱霁青、邓家彦、傅汝霖等向国民党中央密电陈词,称:“冯焕章同志愤国势艰危,倡义军之同盟,图抗敌于张北,其力虽薄,其志可钦,精忠卫国之心皎然共睹”。他们认为,“政府宜察其忠忱,嘉其勇毅,补充(械弹),俾得其一意练兵,保障边陲,矧国防设备需时,日人诡谋难测,如冯同志之智勇,允宜授以军权,使当大任。”电中还说,“语云,猛虎在山可卫黎藿,今国之黎藿被采多矣,幸有此虎,能不加以爱护耶?”(注:《王法勤等为日寇入侵请授冯玉祥重权以保卫边疆的密电》(1933年6月14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二)3514,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军事(5),第703页。)同盟军收复察东四县后,李烈钧在向冯玉祥致电祝贺的同时,又急电国民党中央,“再进逆耳之言,冀邀虚怀之听”。他说,“昔张学良不战而弃数省,苟为有罪也,则冯玉祥一举而复百万方里已失之领土,应为有功。国家纪纲,有罪者诛,有功者赏;民主政治,才智之士,悉宜举之。此求有利于国,非君主时代仅为个人比也。”李烈钧认为,冯玉祥正是国家危难之时的干才,他说:“玉祥瑰杰英迈,海内赞美。今国事若此,正求田单、檀道济恐不可得之时。”李烈钧认为,冯玉祥正是象战国时齐国的田单、南朝宋国的檀道济这样的国之战将,因此,政府应授冯以实权,使当大任:“烈钧愚虑,以为政府亟应明令授权,示以方针,共扶危局,表中枢治国之诚,慰国人求贤之望。”(注:《致国民政府中央党部行政院等电》(1933年7月15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65页。)
    7月底,抗日同盟军陷入困境,冯玉祥准备收束军事。李烈钧于7月28日复电蒋介石,继续商谈有关冯玉祥下野的具体事宜。他说:“察省今当强敌之冲,板荡至此,或为选将之时,是否即以该方重任,仍责成焕章,使其前被推戴于人民者,今后听命于政府”。李烈钧认为,授冯以察省御敌之责,可使先前民众团体寄予冯之希望,得到政府认可,并可使冯以后听命于中央政府。而且,如果政府能先授命于冯,则有助于察事的和平解决:“如政府能先授命,则取消原有名义,更属当然,事亦易为。”李烈钧还想知道,退一步,如必须冯先取消同盟军总司令名义,是否冯仍能得到政府重用:“苟令先行取消,则政府是否仍能倚重焕章以作长城?钧甚欲先明斯旨,得公推诚相与者,料焕章必能竭诚相应也。”最后,李烈钧强调,“政府授焕章以实权,虽拜命与否不可知,然焕章进退已自如,政府统一全局之愿益遂矣。”(注:《致蒋介石电》(1933年7月28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68页。)
    8月4日,李烈钧再次致电蒋介石,赞扬冯玉祥的抗日救国热情,建议“使焕章才略得以为国宜劳,以收势合则治之效,而免势分则乱之忧”。(注:《再致蒋介石》(1933年8月4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70页。)7日、8日, 李烈钧又接连发表与各通讯社记者谈话说:“政府之于焕章宜视若长城,授以大权,使当重任”,“国人有名将若此,政府直能以万里长城视之”。(注:《与各通讯社记者的谈话》(1933年8月7日)、《与〈时事新报〉记者的谈话》(8月8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72、773页。)
    但是,无论李烈钧怎样极力地呼吁,蒋介石不可能授给冯玉祥以实权,则是显而易见的。最后,蒋以“训练总监”、“全国林垦督办”等虚衔诱冯晋京,冯也是不可能接受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