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李烈钧与察哈尔抗日(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王晓荣 参加讨论

李烈钧不辞劳苦而奔走,及时沟通蒋、冯意见,促成察哈尔问题和平解决,功不可没。台湾学者对此有着比较一致的评价,说:“当时冯具实力举足轻重,如不羁縻笼络难固团结,李以其私谊反复折冲,对其自己一无所得”,由此可见“李氏是个不计个人得失嫌怨,直言敢谏、为国为民、求民主结人心的真正爱国者”。(注:周仲超《李烈钧乡先生百岁诞辰追思》,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李烈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1年版,第247页。 )对此,李烈钧在察事获得和平解决之际,也曾致电蒋介石,表白自己奔走斡旋,是为了帮助蒋、冯修好之本意:“所以屡为言者,以前途辽远,欲公等略复夙好耳,而事则在公也。”(注:《致蒋介石电》(1933年8月7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71页。)
    冯玉祥与国民党中央基本达成谅解以后,察哈尔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冯决定离察入鲁,再上泰山隐居。许多关心察哈尔问题的民众团体及热心国事人士,都急切知道察事处理的内情及冯玉祥与中央政府的未来关系问题。李烈钧及时地向外界作以说明。他在与华东社记者谈话时,专门介绍了冯玉祥接受和平了结察事的原因,他说:一是同盟军接济困难,“察省地瘠民贫,部分给养困难”,而“国内各界物质与金钱之接济,又无法到达”;二是“政府军队北开,更有随时发生内战之可能。苟有内战,则冯氏枪口对外之主张岂非自食前言?”因此,冯氏遂放弃其原来收复热河、东北的计划,接受了蒋、汪的四项条件,察哈尔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注:《与华东社记者的谈话》(1933年8月5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71页。)
    8月27日,李烈钧携秘书、家属由江西庐山返回上海, 在与《申报》记者的谈话中,又发表了自己对察事和平解决的看法。他说:“察事和平商洽已成为过去问题。然冯焕章之传檄收复四县与一战攻克多伦,后之史者当有记载。而政府虽似以大兵压迫张垣,亦未真有其事,贻历史羞也。”(注:《与〈申报〉记者的谈话》(1933年8月27日), 《李烈钧集》下册,第773页。)
    9月1日,大白社记者特访李烈钧,向李询问冯玉祥近况、冯对国民党中央邀请晋京的态度,以及冯与同盟军余部方振武、吉鸿昌两部的关系等问题,李烈钧在谈话中,分别作了回答。第一、关于冯玉祥下野后的近况:“冯先生自离察人鲁居住泰安以来,终日阅书写字,研究各国政治,不问外事,日常生活与从前无异,精神亦如常。然对于暴日侵略仍愤恨在心,不改其过去形态,故日本之一举一动,冯先生颇为注意也。”第二,关于冯玉祥是否入京及其名义问题:“当冯先生离察时,中央迭请其入京洽商国事,共谋大计”,并“拟予以水利督办名义”。“冯先生颇有入京意思,但何日起程,须视其环境如何而定”,至于中央所予名义,“冯氏本人对此毫无表示,盖冯氏本为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尚要何种名义乎?”所以,“冯先生之入京,不在名义而在时间问题也”。第三、关于冯玉祥与同盟军余部方振武、吉鸿昌部继续活动的关系问题:“日来察省方振武、吉鸿昌之部队,因与宋哲元尚未获得相当之谅解,致生纠纷,一时甚为严重,迄未具体解决。”但“此事之发生,全为该部安置问题中之枝节,冯先生既已离察,绝不顾问此事。中央与宋哲元有相当办法,想不久即可圆满解决,谅不致成为大问题也。”(注:《与大白社记者的谈话》(1933年9月1日),《李烈钧集》下册,第774-775页。)
    为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察哈尔抗日的情况,冯玉祥在抗日同盟军失败后,组织孟宪章、陈国梁等部属会同新闻记者赵瑾三,编写《察哈尔抗日实录》。1933年底书成之后,马相伯为之题词,李烈钧、章炳麟、冯玉祥分别作序。本书汇集大量历史资料,叙述察哈尔抗日兴起、抗日同盟军收复失地及其失败的经过。李烈钧称:“是书,痛史也”。
    李烈钧在序中略述自1924年春与冯玉祥结识以来,自己与冯氏的深厚友谊,回溯了冯玉祥马厂首义,出师北伐,底定大局等屡屡战功,盛赞冯玉祥“瑰杰宏放,并世寡俦,治军严整,出时下诸帅上,然其好学不倦,则鲜有知者”。序中概述冯玉祥在九一八事变后,向南京政府屡次请缨抗日未成,遂在热河沦陷、察哈尔危急的情况下,组军抗日,收复失地,以及不得已而罢兵离察的经过。最后,李烈钧对察哈尔抗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总结说:“自是国内遂无复有举抗日之旗者”。(注:赵瑾三《察哈尔抗日实录》序。)
    在30年代初的反蒋各派中,与冯玉祥、胡汉民等相比,李烈钧在反蒋方面,不象胡汉民等那样锋芒毕露,而是以比较温和的姿态活动于政治舞台。他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谴责蒋的对日妥协政策,但当蒋介石与反蒋派激烈冲突时,李烈钧又往往居中调和,成为蒋介石与反蒋派之间的一股缓冲力量,这在察哈尔问题的演变中尤为明显。李烈钧在察哈尔抗日期间频繁地活动于南京政府与冯玉祥之间,使他在一些场合具有双重代表的身份。对于李烈钧声援抗日同盟军的“宣传呐喊之状况”,冯玉祥当时是很感激的。(注:《冯玉祥日记》1933年7月17日、19 日、24日、8月11日。)这在客观上又加深了冯、李两人之间的友谊。 察哈尔抗日失败后,冯玉祥再上泰山隐居。1934年5月17日, 李烈钧专程前往山东访晤冯玉祥。23日,冯、李两人共游烟台。26日,在烟台“民众抗日同盟军御寇周年纪念大会”上,冯、李分别作了讲话。冯玉祥在讲话中专就李烈钧对同盟军的声援作用说道:协和先生“是对民众抗日同盟军帮助最大的一人。他骂南京政府,一骂骂八辈子!南京打察哈尔的时候,协和先生左一电报,右一电报,打给南京,有形无形之中,给同盟军很大的帮助!”(注:张功常《冯玉祥胶东游记》,上海军学书社1934年版,第6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