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洋务派与“丁戊奇荒”(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王金香 参加讨论

其次,筹集赈粮。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为备荒赈灾所创设的仓储制度已名存实亡,各地常平仓、义仓、社仓亏空严重,康乾盛世中京仓粮食陈陈相因年年霉烂的报告不再出现,见之奏报的多为仓储“亏短”、“匮乏”、“竭蹶”之类。为了赈荒,各省不得不请求政府截拨漕粮。对于这场蔓延数省、长达三年的奇灾巨馑来说,清政府所指拨的漕粮是远远不够用的。因此,被灾各省除将部分残存的常平、义、社等仓粮谷全部用于赈灾外,主要的赈粮则是洋务派在无灾区采买得到的。山西巡抚曾国荃曾派候补道员赵怀芳到安徽六安、颖州、陈州、正阳关等地买粮,派晋南绅士李钧到河南南阳赊旗镇采买米麦豆粟,同时派人到锦州、甘肃、宁夏、归化等地采买杂粮。光绪三年九月,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道员朱其昂、唐廷枢等到苏常、镇江、上海等地采买粮食,以供晋豫之用。年底,李鸿章还托人在热河、锦州、牛庄等处预购粮食。陕甘总督左宗棠派人到湖南、湖北、四川、甘肃等地买粮,以供陕西灾区使用。
    “丁戊奇荒”期间,尽管灾荒几遍及全国,各省“民鲜盖藏”,但在全国范围内调拨采买粮食以供赈灾之用,比起从采购地往灾区转运粮食还是要容易得多。在当时的中国,由于近代化交通--铁路和公路尚未兴起,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首推轮船,这样就使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除了大河流域交通还相对方便外,其余陆路只有靠旧式车运、牲口驮或人挑背负。清政府从各省调拨的漕粮和各省在丰稔之区采买的粮食,要运到河南、直隶和山东还算方便,要运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和陕西,则是相当困难的,以致“脚价数倍于米价”。如陕西省在运购外省粮米时,因“不通水道、劳苦万分”(注: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七,《荒政》一,页十八。)。赈陕粮从湖南湖北运到潼关后,大员“设法筹运,殚精竭虑,备历诸艰,昼夜焦思,鬓发为之一白”,亦无妥善之法(注: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七,《荒政》一,页十九。)。左宗棠在谈到西北交通不便时说:“度陇以来,备尝其苦,每念及此,犹为心悸。”(注:任光亮等:《左宗棠未刊书牍》第138页。)为了将大批赈粮运往灾区,洋务派采取各种方式总动员,人畜车船一起上,节节设局,节节挽运的办法。如从潼关将赈粮运至重灾区同州,有夫运、骡运、车运、牛运、小车运(注:小车指人推的木制独轮车。)等数种办法。当时的小路虽可行骡,但因新疆军务未竣,原有骡只多承运军火粮饷,山区牲口因荒年宰杀而难以找寻。车运则需雇车、牲口和脚夫,因荒年草料奇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人背。山西运粮之难数倍于各省,在赈灾中支发的一千余万两白银,绝大多数用于赈粮挽运(注:《荒政记》,光绪《山西通志》卷八十二。)。
    赈粮赈银的使用方法,除以一部分直接向灾民散发外,多数赈银用于采买转运赈粮。赈粮主要采用设局平粜,以工代赈,设厂放粥等办法向灾民散发。(一)设局平粜。张之洞认为,实行平粜有数利:其一,可使京外数省食广价平;其二,米纲充途,可使人心自定,盗萌自息;其三,转运总局设在天津,可直接雇用直隶农民,以役代赈,活人命,留牲畜,以备春耕(注:张之洞:《灾象可忧请储粮平粜折》,《张文襄公奏稿》卷一。)。平粜就是按市价酌量减值,粜买粮食,目的在于防止奸商囤积居奇,使手中稍有余资者可购得平价粮食,作用在于平抑市场粮价,“使市价不致腾贵”(注:李鸿章:《筹议京城晋省运粜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十,页十二。)。光绪三年十一月,李鸿章派直隶候补知府恽桂孙等在京城办理平粜。当时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由官员设局平粜,二是由粮户承买出粜。在京城设有四局两栈平价粜卖粮食。从光绪四年正月至八月共平粜大米3.9万石,小米杂粮4.8万石,收回粮价18万余两。实际上,当时的平粜“事属创始,头绪繁多”,由于没有经验,加之灾民手中并无余钱,故平粜至一升几合均行粜给,“几与散赈无异”(注:李鸿章:《京师平粜请奖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十四,页三十五。)。平粜也好,“散赈”也罢,赈粮能变成饥民的救命粮,这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来说都是“雪中送炭”。这次灾荒中,在山西太原、平阳、河南开封、怀庆均没有平粜局。(二)以工代赈。李鸿章认为,以工代赈可“使强壮灾民有糊口之资,地方河渠获善后之益”(注:李鸿章:《光绪二年赈抚实数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十三,页五。),是一举两得之事。从光绪二年十月到三年正月底,直隶河间、天津等20余府州县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筑疏浚了河道,修复了城垣。后来,该省还推行井工代赈,即鼓励农民打深井以资浇灌,给打井户一定工费。这种方法在当时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各省均使用过。当时,各受灾省都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灾民挑河、修河,办了一些对公众有益的实事。(三)设立粥厂。粥厂主要是为赈济老弱饥民而设的。在京师,由于灾民过多,洋务官员请求将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的例设粥厂改为常年开设。当时在其它重灾区的省城和一些府县也设有粥厂并有扩大。直隶省在大名、元城、天津、迁安、滦州等地均设有粥厂,仅天津一地就设有粥厂13处,分别设在城隍庙、海会寺、南大寺、如意庵、乡祠、大悲庵、育黎堂、北大寺、玉皇阁、阎家大院、庆芳园、大佛寺、西沽营等地。
    综上所述,洋务派以其特殊的经历和身份,不仅创办了近代军民用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而且积极参与了他们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时期发生的各次重大事件,发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作用。对于有清二百余年罕见的以北中国为主的“丁戊奇荒”,洋务派不但积极主持参加了赈济,为后世留下了诸如发动社会力量义捐赈灾等许多有益的经验,而且对这次奇灾异荒发生的深层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究。这些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防灾和发展农业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