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有治史传统的国家。但是,怎样才能把祖国悠久的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地在亿万人民中普及,让无尽的历史宝藏真正化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还是一个远远没有解决的问题,6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教授同北京出版社一起,决定开垦这一块艰难的处女地。当时,吴晗先生大声疾呼,希望史学界摈弃那种轻视普及读物的偏见。他认为,只有把历史知识变成“人人都能享受并从中得到鼓舞的东西”,历史家才算真正尽到了责任。他亲自出面物色作者,主持或参加出版社的审稿会。正当人们在这块处女地上播下第一颗种子的时候,一场历时十年的浩劫发生了。其间,吴晗先生含冤而死,北京出版社也一度不能存在,致使这项有意义的工作被中辍了十几年。 史学的春天终于来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几年中,一套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13部史话的大型中国通史,经过作者们的努力已经陆续出版。其间,有的作者甚至还没来得及见到自己著作的出版,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今天,当我们捧读吴晗同志等人曾经为之奔走、奋斗而至死未得一见的《中国历代史话》时,饮水思源,睹物思人,怎能不令人感慨万端!通观这套丛书,它确实有不少优点。 第一,这套包括13本的史话,如按纵的顺序排列起来,是一部大型的中国通史;同时,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本又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断代史。这样,读者有一套《中国历代史话》在手,就可把学习中国通史与重点了解断代史毕其功于一役。 第二,这一套史话是为中等文化读者编写的具有普及性质的读物,所以,作者在文字、取材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一般说来,大都文笔流畅,内容生动,避免概念化。如《南北朝史话》中,为了揭露梁武帝萧衍信佛好善的虚伪,作者以通俗、活泼而又凝炼的笔触写道:萧衍到了晚年,信佛信得入迷,每次判决犯人死刑,都要装模作样,整天表示不高兴。后来南宋有一位历史家问道:梁武帝啊!你在洛口打败仗,死了多少人?筑浮山堰,死了多少人?你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你判个把死刑,却整天装着不高兴,这是一个大欺骗啊!你不但是儒道的罪人,也是佛教的大罪人! 第三,《中国历代史话》也力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使读者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例如,在《三国史话》中,被戏曲小说丑化了几百年的白脸奸臣曹操,恢复了他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面目;人们崇拜得五体投地的诸葛亮,也并非是什么能掐会算的神仙,而是凭他那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使刘备从艰难岁月中创业起家。人们读了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等分裂时期的史话,并没有被当时头绪纷繁的乱事所迷蒙,而是进一步坚定了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第四,这套史话虽然是中等普及读物,但作者们在撰写过程中,都抱着极严肃的科学态度。有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亲自到少数民族地区作社会调查,广泛搜集并审慎地鉴别资料,从而在写作中补充了不少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新材料。有的作者在书中不但介绍了传统的观点,而且还反映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的作者还充分利用了文物与近年来考古学上的新成就,使一本普及读物也富有学术价值并充满了时代感。 当然,《中国历代史话》还是探索中的产物,它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某些历史学家写普及性读物也只是刚刚开始,究竟什么是“史话”?“史话”的形式和风格到底应该什么样子?它和历代“诗话”是否应该有某些亲缘性的相似?……看来,这些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