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再论戊戌政变不起于袁世凯告密(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骆宝善 参加讨论

二、袁世凯告密在初五日晚上,但赶不上成为初六日政变的导火线
    袁世凯于初五日回到天津后当晚,向荣禄告密,是无须论证的。其日记所说到次早才“以详细情形备述”,(注:袁世凯:《戊戌日记》,《戊戌变法》(一)第553页。)可谓欲盖弥彰。 告密的核心内容自然是谭嗣同说袁围园劫后杀荣禄。初六日晨逮捕康有为的上谕为:“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著革职,并其弟康广仁,均著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这是载诸实录的“谕军机大臣等”上谕。这个上谕,恰符杨崇伊密折为康有为罗织的罪名,而又恰没有“围园劫后”这个属于谋逆作乱这一最为严重的罪名。这可谓初六日政变是据杨密折而非袁告密最直接,而又最有力的铁证。
    论者怀疑初六日上谕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认为八月初六日“清廷颁布捉拿康党的上谕其实只是马后炮”,“上谕公布的日期甚至内容都服从于实际需要,而不一定反映实际情况”,“目的正是避免打草惊蛇”。“不提谭嗣同,自然不等于当时清廷不想捉拿谭嗣同,不等于清廷当时未得到谭嗣同‘谋逆’的密报”。立论的唯一根据是初六、初九日上谕不提,十四日上谕才提捉拿梁启超。(注:赵立人:《袁世凯与戊戌政变关系辨析》,《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不提捉拿梁启超,另当别论。但上述几个上谕则是勿庸置疑的。这里先说初六日上谕。初九、十四日上谕容后文再说。初六日上谕是拿康有为,而非“康党”。公私记载亦都是说缇骑抄南海会馆是拿康有为。此类记载甚多。梁启超、张荫桓两个直接当事人所说即可为证。(注:参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4;王庆保、曹景郕:《驿舍探幽录》,《戊戌变法》(一)第488页。)此外, 初九日出版的《国闻报》所载记者在天津的目击谓:“初六日薄暮”,京师“来官役数十名,至天津密拿……康有为”,“四处大索”。初七日下午三点半钟,天津当地官员“至塘沽密拿康有为”。(注:《戊戌变法》(三)第406~407页。)京、津的拿康行动,均与上谕吻合。
    围园劫后是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党人的“大逆”行动,而且直接牵连光绪帝本人。如果西太后在初六日早晨以前已经知晓其事,正可以名正言顺地宣布“谋逆”的罪名,一网打尽,明正典刑,根本不存在,也不必要避忌什么“打草惊蛇”。这个时候,谭嗣同等就是蛇,而不是草。
    初六日捕拿康有为,是先颁了上谕,然后才有步军统领崇礼奉旨派出缇骑搜捕。而且据梁启超亲历所记,是捕康上谕在先,训政上谕在后。(注:参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4。)上谕是行动的指令, 而不是马后炮,而且似乎没有隐秘什么的必要。
    袁世凯于初五日晚向荣禄告密的消息,并未赶上初六日早晨颁布捕康及训政上谕之前传递到西太后处,所以,政变仅只是按初四日以来的部署进行的。关于袁世凯向荣禄告密的时间,我取袁的《戊戌日记》所记,夜里二更左右之说,这应是符合实际的。且与时人记载也颇相吻合。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说:“袁到津已晚,即进督署,夜半方出,次日亦未回防”。(注:《戊戌变法》(一)第342页。 )袁自己谓“久候至将二鼓,不得间,只好先告退晚餐,约以明早再谈”。(注:袁世凯:《戊戌日记》,《戊戌变法》(一)第553页。 )这正是至此时才得以详细告密的饰词。论者谓告密当在下午四点钟,时间显然太早了,具体情形如下。
    京来火车下午三点钟到津,袁向荣禄表白、告密的急近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但外界并不知情,他必须不显山不露水地应酬一切。袁以超擢兵侍返津,天津的文武各级官员早已筹备了盛大的欢迎会。《国闻报》载所谓“同城文武咸往迎迓,一时颇为热闹”。(注:《戊戌变法》(三)第441页。) 袁要端起官场仪态不慌不忙地出站,要同文武官员们行礼如仪,请皇上、太后圣安,然后入茶座同文武官员周旋、寒喧,报告陛见盛况,宣讲皇上圣德,然后告别,赴直督署。经查,天津火车站至直督署乘坐正式交通工具八抬大轿,大约近半个小时路程。总算起来,袁从下火车至到达直督署,确需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天津地区此时日落时刻为下午六点零八分。(注:《太阳出没时刻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1821-2020年二百年历表》,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65页。)袁谓“诣院谒荣相”时,“日已落”,当符实际。 论者断定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见到荣禄并告密完毕,是不可能的。
    袁见到荣禄后,也不至于立即失态的跪地告密。在他告密之时,必须站定两个立足点:第一,他首先要把自己从这件滔天大罪中洗出来。第二,他不能让荣禄误以为他是告皇上,因为这也是另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是详详细细报告来龙去脉。袁在日记中指名道出叶祖珪和达佑文两人在场,就算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白,也说明他向荣禄的告密决非三言两语说完的。而且只能是在无任何人在座的情况下说完要害。袁日记谓在二鼓后始得间,也近乎真实。
    这确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荣禄要立即报告西太后,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否一定要在当晚(即使略早于二更的某个时刻)便匆匆忙忙赶着报告呢?以当时的事态来说,未必。
    首先,此举牵涉到皇帝,不论多么燃眉之急,都要深思熟虑,谋定后动。起码报告的文字与情节就颇费思量。既要讲清“谋逆”之举,又要不能稍有牵连光绪帝,因为这是牵涉宗庙社稷的绝大事情。决不会如论者所说“火烧眉毛”,就不“先筹商善后”,而慌忙地“向慈禧紧急报告”。(注:赵立人:《袁世凯与戊戌政变关系辨析》,《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这是稍有常识的政客们所不为的。 袁世凯《戊戌日记》说,他与荣禄“筹商良久,迄无善策”,当非虚言。
    就事态而论,袁已输诚效忠,维新党人的密谋就成了一厢情愿的白日梦。荣禄有惊无险,胜券在握,而非所谓“火烧眉毛”之急。震惊之余,才需要谋划慎重告变之事,也不必要慌不暇择地“向慈禧紧急报告”。
    其次,就当时的交通和通讯以及制度等客观条件而论,告密的消息,也碍难在当晚转递到西太后那里。告变的途径有火车说和电报说两种。
    火车报京说。第一件事是备折。荣接受袁的告密,决定报告慈禧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备折上陈。据说无论荣、袁,均无此文字功力,自需喊来亲信幕僚拟稿。稿成交荣审定,然后再恭楷按格式誊正。这一系列过程,到夜半能完成,速度已经是超常的了。
    报告送给何人?当然是直报西太后最妥当。但是,诚如史家邓之诚所指出:“太后前唯亲王可以递牌请起。近人记荣禄诣颐和园告变,盖不知故事”。(注: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617页。)也就是说,按清朝的制度规定, 荣禄及其亲信都没有叩宫的资格与可能。只能送到庆王奕劻处,才能转递。
    当时京津火车刚通一年,正常时刻,首车六时末车下午三时,行程三个半小时,并无夜车行驶,铁路系统自然不必有健全的夜间值班制度。即使经过交涉,可以夜间开出专列,火车调度、蒸汽机车的升火加煤、沿途各车站通讯联络等均需要时间安排,而不是一呼而行的事。北京的火车站在马家堡(马家铺),约当今永定门火车站。城门深夜关闭,须交涉叫城。进城后再奔到后海附近的庆王府,与门人交涉,通知庆王身边的人叫起庆王,向他说明告变的内容与必须连夜叩宫,再由他领着赴宫,与宫门交涉,通知慈身边的人叫起慈禧。这一系列的过程须时自可推算。如此转折,一夜之间,告变消息不能抵达西太后处。荣禄自然清楚,即使连夜告变,他也不会出此下策。
    电报报京说。拙文曾说过此途无密可保。经过细致考察,我的说法确失之片面,电报传递确存在着密送西太后的可能渠道。不过,时间同样不允许。
    至迟到了1898年初,清政府在总署、兵部都专设了电报房。(注:参见《翁文恭公日记》光绪廿四年三月廿五日条,1915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又《张荫桓日记》光绪廿四年三月十日、十四日条,《广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但不论直督署或京里总署、 兵部报房的电报,均须通过津局、京局线路传出,则又是当然之事。或许他们均已改变了两三年前晚上10时以后尚不设夜班的制度。这些都为地方督抚电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过此类方便能够提供给荣禄告变的条件仍是有限的。颐和园、大内及军机处并无电报收发机构。电报同奏折一样,西太后处不能直接收到。通过正式奏事渠道,要由军机处或总署的章京们来翻译密码。荣禄的告变当不走这条险路。而且,即使电报到达军机处或总署,也不可能在早朝之前把消息递到西太后手上。唯一的途径是电奕劻转奏。蔡金台致李盛铎信亦谓“袁乃密白略园,电庆邸达之”。(注: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602页。)
    但是,当晚客观上能够为荣禄提供向奕劻告变的时间也是十分短暂的。其时正在政变紧要关头,奕劻一定是会赴早朝的。一般情况下,是在寅时即到朝堂候“叫起”。袁世凯夜半告密完毕,距奕劻丑刻后半时离府,只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期间荣禄的幕僚要先拟告变电文,荣禄审定后,再把电文译为密码,然后交电报房拍发出去。督署的报房要接通津局、京局、兵部或总署的报房(荣禄可能利用兵部报房,因为他刚从兵部尚书去任)。兵部官报房收到电报后,要派员送达庆王府。王府机要人员还要再把密电码回译为电文,方才能呈交奕劻阅看。在如此短时间内,尤其正在子夜,告变电报完成这么多环节,同样是十分困难的。奕劻在上朝前收不到告变电,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倒腾初五日一夜的这些细节,目的其一,是在于说明,无论火车说、电报说,当晚都是碍难把告变消息转递到西太后的。其二,尤其在于揭示,即使按论者所说,能够在初六日早朝前递到消息,但却几乎没有给西太后留下任何同近支王公、亲信枢臣商议、谋划,乃至一通信息的时间。仅据荣禄的一纸告变文字,就一人独断在初六日的早朝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捉拿维新党人。如此军国大政,儿戏不如,既是西太后所不为,也是封建政制所不许,从而反证了此事是不存在的。
    袁世凯《戊戌日记》说,初六日由京赶来津通报政变消息的是杨崇伊,此事亦可从另一个方面证实,政变确实是数日来,西太后在接受杨崇伊密折后,同奕劻、荣禄等密谋而逐步实现的,而不是初五日深夜接到荣禄告变后,于瞬息之间,决定在初六日早晨迅速实行的。杨初六日来津,可以从初九日出版的《国闻报》关于他初七日乘专车返京的报道证实。(注:《戊戌变法》(三)第412页。)
    杨专车返京,给了人们一个重要提示,也许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确如袁所说,初五日当晚(或次日)告密完毕,但如何向北京告变,荣袁二人“筹商良久,迄无善策”。正在商拟折、电期间,杨崇伊由京到津。于是初七日由杨携带告变密折返京。初八日,西太后等密议。初九日颁上谕逮谭嗣同等七人。如此,似亦顺理成章。
    袁世凯告密,荣禄告变,还有初四日说。萧一山确信此说最为历史真实。(注:参见萧一山:《戊戌政变的真相》,载台湾《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2辑第5册。)其实,此说最缺乏根据。第一,到初六日政变,初四、初五日有两天两夜时间落实告密内容,因而初六日拿康上谕,就不会不提“谋逆”大罪而仅谓其“莠言乱政”而已。第二,初四日,袁不能离京出走。谭说袁是打着光绪帝的旗号,次日是预定的请训日期,他必须观望与体味光绪帝的态度与意思,才能把握全局,做出判断。袁不敢出走。袁是奉召来京陛见的,他岂得擅自离京,设皇帝偶有传召,他何以应付。他是超擢侍郎,是政治新星,往来京津道上,人稠广众之中,不怕被认出来吗?袁也不必出走。现在,关键在他袁某站在谁人一边,尽管袁还不清楚光绪帝的态度,但已确知维新党人的底蕴,大可不必半途张皇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总之,初四日告密说,故作神秘,有意制造紧张气氛。小说家言,不足为据。
    还有一种说法是,初五日袁世凯在请训之后出宫门时碰到荣禄,随即告密。这更是毫无根据的编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