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商人与绍兴旅沪同乡会(4)
资料来源:上海图书馆藏《绍兴旅沪同乡会通告(报告)》1912年、1914年、1918年、1922年、1929年、1934年;《上海总商会同仁录》1909年、1915年、1918年、1922年、1924年、1927年;《上海钱庄史料》,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丝厂业同业公会档等。 绍兴旅沪同乡会的经费来源与浙绍公所也有所不同。公所的经费主要来自捐赠,而同乡会的经费除部分捐赠外,主要来自会员会费。同乡会成立之初,规定甲级会员年纳会费银5元,乙级会员年纳会费2元(注:《绍兴旅沪同乡会章程》,见《绍兴旅沪同乡会通告》(辛亥冬至壬子春)。)。为增加经费以适应同乡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又将会员分为永久会员(纳会费100元,以后不再纳费)、赞助会员(年纳会费20 元)、特别会员(年纳会费5元)、普通会员(年纳会费2元),并经常举行征求会员大会,扩大组织规模,增加经费来源。如1919年举行第一次会员大会,扩大组织3500余人,占全体会员的4/5(注:《本会第一次征求会员成绩表》,见《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季报》第3册,1919年10 月。)。1920年举行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会员征求,以省为单位分22个征求大队,预定征求会费2.2万元,结果征求会费5.4万元,超过计划1.5 倍(注:《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报告》(1919年冬至1920年春),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藏。)。 绍兴旅沪同乡会所从事的事业也具近代色彩。同乡会成立时确定其宗旨是“联络乡谊,图谋本籍及旅沪乡人之公益”,其从事事业主要有: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解旅沪乡人之争议,救助旅沪乡人之损害,维护旅沪乡人之职业,改进旅沪乡人之风俗等(注:《绍兴旅沪同乡会章程》。)。 慈善事业虽然仍是绍兴旅沪同乡会的主要事业之一,但其内容与浙绍公所很不相同。绍兴旅沪同乡会不再从事寄柩归葬,其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主要是“救助”,包括救赈灾害、施医给药、救济落难同乡及有关全体同乡的公益事业。1911年同乡会成立后不久,就联合其他同乡团体发起成立救济乡孺总会,救济、收容被拐至上海的妇女、儿童。1918年同乡会组织临时治疫医局,派中西医生携带药品至上虞、余姚等时疫发生地,施诊给药。1922年绍兴飓风、海啸、暴雨成灾,同乡会募集赈款达55万元,并协助建筑上虞海塘。1931年汉口大水,同乡会与宁波旅沪同乡会、四明公所合组宁绍急救汉灾会,筹垫款项,公推人员,随带粮食药品,订定船只赴汉赈救被难同乡回籍。为改善绍属地区进杭赴沪的出路,同乡会于1923、1925、1933年几次捐募资金改良钱塘江、曹娥江义渡,增添船只,协助建筑钱江第一码头、月台、凉棚及旅客休息室等(注:《绍兴旅沪同乡会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绍兴旅沪同乡会卷宗。)。 教育是绍兴旅沪同乡会适应上海近代化需要开办的主要事业。同乡会设立不久即于1912年商业补习学校,专招旅沪习商的同乡子弟补授普通学科及商业专门知识(包括专修英文课)(注:《商业补习学校简章》,见《绍兴旅沪同乡会通告》(辛亥冬至至壬子春)。)。1917年同乡会募集基本金3万元,依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等、 高等小学章程创办同乡公学(后改称第一小学)(注:《绍兴七县同乡公学创办条件》,见《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通告》(甲寅至乙卯);《绍兴旅沪同乡会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绍兴旅沪同乡会卷宗。)。1920年又在南市创设第二小学,在闸北创立第三小学(注:《绍兴七邑同乡会报告》(1918年冬至1918年春)。)。1938年又创设绍兴七邑旅沪中学(注:《绍兴旅沪同乡会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绍兴旅沪同乡会卷宗。)。 绍兴同乡会联络同乡的方法也具近代意义。浙绍公所主要是通过殡葬、祭祀来维系同乡,绍兴旅沪同乡会除举办上述教育、慈善事业等维系同乡外,还专设同乡“晚餐会”,它以联“络会员、敦厚乡谊”为宗旨,每年由董事会决定举办二到四次。同乡会还努力沟通、加强与浙江其他旅沪同乡团体的联系,同乡会成立不久,就议决每年与浙江其他旅沪同乡组织开联合会1次, 每逢“晚餐会”邀请浙江其他旅沪同乡团体代表与会,把乡谊联系扩大到全省(注:《会员晚餐会规约》,见《绍兴旅沪同乡会通告》(辛亥冬至至壬子春)。)。 总之,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旅外同乡组织也经历着同样的变迁,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组织制度、活动内容和团体功能都经历了这样的演变,绍兴旅沪同乡组织的变迁便是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