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容闳与上海(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苏智良 参加讨论


    60年代,容闳在沪的一个重要活动是发起出洋留学运动。经过长期的西方近代教育的熏陶,他的一个夙愿是教育救国。他认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的首席代表与外国签约是中国的耻辱,中国应该培养自己的外交家。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中国要摆脱列强的欺压,发展国力,唯有培养大批近代化和改革的人才,教育救国,“舍此计划,实无救亡之良策”。这一计划酝酿已久,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容闳“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划大略于胸中”。他向太平天国提出的7条建议中,有4条涉及教育。1868年他即向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留学的计划,得到了丁的“大赞许”,容闳立即向清政府提出“条陈四则”。这四则中,一、三、四则不过是陪衬,“眼光所注而望其必成者,自在第二条”。这就是容闳的留学计划:“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外,他还对留学生的要求、管理、教育、经费等等都作了周密的可行性设计。他提倡教学民主,独立思考,“籍西方文明之学术”,达到“维新中国之目的”。他把这一计划的实施看作是“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
    很可惜,容闳的留学计划又被搁置了3年,1870 年天津教案发生,容闳随曾国藩、丁日昌去北方处理善后,遂又向曾国藩进言,得到了他的同意,曾与李鸿章等人的鼎力协助,清政府同意拨120万两银子、 以20年为期,选派幼童出国留学。1871年9月3日,容闳代曾国藩起草了著名的《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对选派幼童出国留学的条件、出国后的待遇、守则等作了规定。接着,清政府按照容闳的设想,首先在沪设立预备学校--幼童出洋肄业局。1871年夏,容闳在上海开始招生,学生学习中、英文,每半年考试一次,合格者送往美国。1872年8月 11日,第一批学生詹天佑等30人前往美国留学。前后有共4批120名官费学生留美。为安排留学生,容闳先到美国筹划建立中国留学事务所,容闳以三品衔出任正监督。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疯狂攻击,这些学生终于在1881年被全部撤回,容闳的教育救国理想再度破灭。尽管如此,容闳以他的爱国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努力,开拓了中国大规模留学以向西方学习的事业。
    
    教育救国理想的破灭,给容闳以很大的刺激。他说:“ 1880 年至1886年,为余生最不幸时期。”1882年容闳曾回到上海居住,4 个月后因夫人在美国重病而再度赴美。但甲午战起后,容闳意识到“中国根本上之改革”,已是“不容稍缓之事”。遂又从沮丧中振作起来,于1895年初夏回到上海,即向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了改革行政的方案,然而张之洞却以为这些“新政策”过于激进,而不予采纳,只是给容闳一个“江南交涉委员”的虚衔。不久,张之洞返任湖广总督,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刘氏更无心维新。容闳又辞职了,理由是每月只领饷,而无一事可为。接着他来到上海开办事务所,以自谋生路,并立誓不再担任清政府的任何官职。
    甲午战后的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汇集、新思潮激荡的上海,也在酝酿爱国维新运动。1896年,容闳先后结识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注:杨复礼:《梁启超年谱》,《戊戌变法》第4册,第172页。),梁启超等对这位前辈十分敬重,称他“学问最优”(注: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戊戌变法》第1册,第285页。)。容闳对是年在上海问世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重要报刊《强学报》、《时务报》也表示赞许。在康、梁的支持下,容闳向政府建议创办国家银行、铁路公司等,他写成《请创办银行章程》,计总行章程12条,分行章程24条。他提出:“先设总银行于京都,续设分银行于各省城及通商口岸。总银行资本以一千万元为额,统由户部筹拨,钦派大臣督办,并专派大员总办;分银行即由督办、总办陆续招商集股,择地开设”(注:容闳:《请创办银行章程》,《时务报》,第九册,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并铸造硬币,印发纸币。接着他又写成《续拟银行章程》,在薪水、房屋、事权等方面作了认真的可行性研究(注:容闳:《续拟银行条程》、《铁路条陈》,《时务报》第十册,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此事获得总理衙门的同意而开始操办,但旋因盛宣怀的破坏而夭折。
    1897年秋,容闳又满怀激情地完成了《铁路条陈》,提出大力修建铁路,具体计划是借助美国“商人之财力而权自我操”,“变通办理,纠合公司,订定章程,所有畿东、滇南、川广、芦汉、苏杭、淞沪等处,同时并筑,并建双轨。阔以四尺八寸半为度。如有华商愿出资本,并归公司合办。边境之瘠,内地之肥,获利多寡,通盘合作,不出五年,一律筑成”。“查铁路初兴,需才甚众,不得不聘用洋人。惟将来路须归官,生手如何接办,必须预先造就。应由公司于通商大埠,另设铁路学堂,专选聪颖子弟,教以筑路行车,并熔炼钢铁等法,日后人才辈出,即可自行管理”(注:容闳:《续拟银行条程》、《铁路条陈》,《时务报》第十册,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其方法是比较可行的。
    但这一主张因德国的反对而再遭否定,容闳认为失败的主因是“中国行政部门的彻头彻尾的腐败。上至慈禧太后,下至一般最小的官吏,整个帝国的政治组织都充斥着贪污受贿。”此后的容闳便积极投身于变法维新的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