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锡克教:一个没有种姓的社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亚太》 张占顺 参加讨论

    这就是古鲁戈宾德·辛格创立锡克教徒入教仪式的整个过程,古鲁戈宾德·辛格在仪式的一开始就要求敢于为他献身的教徒站出来,勇敢的教徒一个接一个站了出来,甘愿为古鲁献身,因此人们称这个入教仪式为"献身礼"。这个仪式中用剑搅拌甘露,同时每个教徒入教后都要身佩一把短剑,因此该入教仪式被称为"剑礼"。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入教教徒要共喝神赐的甘露,因此这种仪式也被称作"甘露礼",即Amrit。古鲁戈宾德·辛格创立的这个入教仪式一直沿袭至今。
    古鲁戈宾德·辛格要求每位锡克教徒每天都要吟诵古鲁的圣曲,这是对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一种挑战,印度教中规定低种姓的印度教徒没有权利诵读印度教经典,并且规定如果诵读,就要遭受种种迫害和处罚。在印度教中,阅读圣典是婆罗门的专利,而锡克教中,吟诵圣曲是每位教徒的义务。古鲁戈宾德·辛格规定每位入教的教徒要佩带短剑,并且每天都要练剑习武,这就打破了印度教中刹帝利种姓阶层对武士职业的垄断。吠舍和首陀罗阶层可以和婆罗门和刹帝利一样,诵经习武。锡克教徒可以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共同战胜邪恶。
    锡克教社会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印度教的新型社会特征。在印度教社会中,人们不能坐在一起,不能在一起祈祷,不能在一起诵吟圣曲,不能共食,不能共同习武。种姓是印度教社会的基础,没有种姓区别也就没有了印度教社会。而锡克教社会则是基于平等理论建立的新型社会,并在实践中为实现平等的理想社会而进行不懈奋斗。古鲁那纳克建立的桑格特和旁格特使锡克教徒可以坐在一起,可以一起祈祷、吟诵圣曲,可以共食。锡克教的剑礼仪式又使锡克教徒在一起习武,共同战胜敌人。锡克教社会成为了一个团结的、平等的、互助的、没有种姓的新型社会。
    注释:
    [1] 古鲁(Guru)中的Gu,意为黑暗;ru,意为驱除。古鲁意为驱除黑暗的人。在锡克教中,古鲁有三个含义:(1)古鲁指神,神是最神圣的导师,他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2)古鲁指锡克教中的十位古鲁,所以古鲁便成了锡克教中十位师尊的称谓;(3)古鲁指锡克教的圣典《什礼·古鲁·格兰特·萨荷伯》(Sri Guru Granth Sahib)。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I, Punjabi University, Patiala, 2002,p.196; W. Owen Cole and Piara Singh Sambhi, A Popular Dictionary of Sikhism, Curzon Press, the Riverdale Company, p.75.
    [2] Sri Guru Granth Sahib, Volume 3, Singh, Publisher: Shiromani Gurdwara Parbandhak Committee, Amritsar, 2002, p.1164.
    [3] Sri Guru Granth Sahib, Volume 7, Singh, Publisher: Shiromani Gurdwara Parbandhak Committee, Amritsar, 2003, p.4145.
    [4] 桑格特(Sangat)来自梵语词Sangti,意为伙伴、团体、集会。在锡克教中,桑格特是指人们宗教性地集聚在一起,特别是在锡克教圣典前面集聚。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IV, Punjabi University, Padala, 1998, p.41.
    [5] 旁格特(Pangat)来自梵语词Pankti,意为一排、一队、一群。在锡克教中,意指不分种姓、信仰、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旁格特是同古鲁的免费食堂具有同样意义的一个词汇,成为了锡克教徒的一种习俗。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d of Sikhism, Volume Ⅲ, Punjabi University, Patiala, 1997, p.273.
    [6]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IV, p.41.
    [7] Sri Guru Granth Sahib, Volume 8, Singh, Publisher: Shiromani Gurdwara Parbandhak Committee, Amritsar, 2002,p.4336.
    [8] Sri Guru Granth Sahib, Volume 6, Singh, Publisher: Shiromani Gurdwara Parbandhak Committee, Amritsar, 2002, p.3618.
    [9]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10] Sikh Reht Maryada, The Code of Sikh Conduct & Conventions, Article ⅩⅤⅢ, Shiromani Gurdwara Parbandhak Committee, 2002, p.12.
    [11] 卡拉荷·玻拉萨德是一种甜软的食物,由淀粉、糖和奶油制成。卡拉荷是一种平底的托盘,现可引申为指神赐的甜食。卡拉荷·玻拉萨德可以看作是古鲁的免费公共餐堂的一种缩影,同时象征着神的慈悲和佑助。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Ⅱ, Punjabi University, Patiala, 1996, p.432.
    [12] 在早期锡克教中,Dharamsala是指信徒聚集起来聆听古鲁传播教义的地方。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Ⅱ, p.147.
    [13] Kartar Singh and Gurdial Singh Dhillon, Stories from Sikh History, Book Ⅱ, Hemkunt Press, 2000, p.34.
    [14] 安南德普尔位于旁遮普境内,是由第九位古鲁德格·巴哈杜尔所建立的一个城镇,第十位古鲁戈宾德·辛格就是在那里建立了卡尔萨体制。See W. Owen Cole and Piara Singh Sambhi, A Popular Dictionary of Sikhism, p.42.
    [15] 霍拉·莫哈拉节(Hola Mohalla)简称霍拉,是在印度教的节日霍利(Holi)之后的第二天举行的锡克人的节日。Hola是Holi的阳性形式,Mahalla意为军队随着战鼓的鼓点有组织地前进。霍拉·莫哈拉节是从古鲁戈宾德·辛格时期开始的,锡克卡尔萨团体模拟战场上的战斗,进行武术技艺表演。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Ⅱ, p.282.
    [16] 查兰·帕胡尔是古鲁那纳克制定的入教仪式。Pahul来自Pahu,意为能使某一事物发挥潜能的媒介。Charan是脚的替代词。因此查兰·帕胡尔就是指入教的教徒要喝冲过古鲁脚趾的水的仪式。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Ⅲ, p.263.
    [17] 拜萨克节是印度的四月节。印度一年分春、夏、雨、凉、秋、冬六季。印历四月,正值春末夏初,是小麦、豌豆等农作物成熟待收的季节,因此拜萨克节实际上是丰收节。对于锡克人来讲,拜萨克节具有特殊的意义,锡克教古鲁戈宾德·辛格在这一天创立了卡尔萨体制。参见刘国楠、王树英编著:《印度各邦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5页。
    [18] 邦之帕亚勒(Panj Piyare)中的Panj,意为数词"五",Piyare意为可爱的人,敬爱的人。这五位教徒的名字是:德亚·拉姆(Daya Ram),属刹帝利种姓;德拉姆·达斯(Dharam Das),属于贾特(Jat)种姓;莫格姆·昌德(Mohkam Chand),是一位洗衣工;萨哈卜·昌德(Sahib Chans),是一位理发工;黑莫特·拉伊(Himmat Rai),一位运水工。邦之帕亚勒与印度乡村古老的统治机构潘查雅特(Panchayat),即五人长老会很相似,这构成了锡克教群体的核心。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Ⅲ, p. 282; Ramesh Chander Dogra and Gobind Singh Mansukhani, Encyclopaedia of Sikh Religion and Culture, Vikas Pubiishing House Pvt Ltd, 1995, p.124; Khushwant Singh, A History of the Sikhs, Volume Ⅰ,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3;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第120页。
    [19] 卡尔萨(Khalsa):来源于阿拉伯语khalis和波斯阿拉伯语khalisah,khalis意为纯洁的、清白的;khalisah意为纯洁的、税务官员、政府直接管理下的土地。在锡克教中,用来专指洗礼过的锡克教徒的总称。所以我们可以称Khalsa为卡尔萨组织、卡尔萨团体、卡尔萨社团等。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Ⅱ, p.473.
    [20] Amrit源于梵语词amrta,有甘露、神酒、花蜜、美味的食物、甜果等多种含义,同时还有不朽的、永恒的、不可打破的等引申意义。在锡克教的洗礼仪式上,是指入教教徒饮用的甘露。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Ⅰ, p.102.
    [21] Khushwant Singh, A History of the Sikhs, Volume Ⅰ, p.83.
    [22] See Harbans Singh,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 Volume Ⅳ, p.401.
    [23] 朱明忠:《独具特色的锡克教民俗》,载《当代亚太》1994年第5期,第67页。
    [24] 扎德卡源于梵语词Jhatkarakh,意为猛然一击致动物毙命。用这种方法杀死的动物肉,锡克教徒可以食用。See Bhai Maya Singh, The Punjabi Dictionary, Nationa Book Shop, Chandni Chowk, Delhi, 2003, p.4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