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缺失”是我国国际关系学界在探讨中美关系时经常谈论的一个词汇和话题。很多专家把中美关系的冲撞与不睦归结为两国间的互信缺失,所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增进两国互信。这一观点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辑思教授为代表。2013年3月27日下午,美国对外政策理事会中国事务资深研究员(中非关系问题专家)、《中国改革观察》主编江佳士(Joshua Eisenman)专门针对王辑思教授的观点,给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作了一场让人耳目一新的讲座,题目是:《超越信任: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美合作》。 报告一开始,江佳士研究员先以“中美合作:是否必要?”的提问调动起了大家的兴趣,然后自问自答地从安全、经济、气候治理等方面论证了中美必须合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合作空间。不过,他也承认,虽然中美必须合作,也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但中美之间却一直磕磕绊绊,不断地发生矛盾和冲撞,合作并不是很顺利。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是加强相互信任,还是相互利益?江佳士认为,寻求共同利益才是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江举证说,中美在过去的20世纪有长达一个世纪的合作,如辛亥革命时美国政府对中华民国政府的友好态度、20世纪40年代中美联合反抗日本法西斯、20世纪60至80年代中美联合反苏、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中美共享双赢、现今中美推动两岸关系向稳定、和平方向发展,这中间起作用的是利益,而不是相互信任,因为这些合作产生的时候,都是中美极端互不信任的时候。江佳士从历史事实中寻找中美合作的例证,很好地为自己的观点作了注脚,让学生对中美关系有一种全新的认知,为学生和老师进行中美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江佳士研究员对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美关系提出的建议是:“中美两国不应该为‘不信任’找借口,而更应创造性地去寻找服务于两国人民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利益。” 报告结束后,江佳士研究员很热情地回答了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回答中美在钓鱼岛和南中海问题上的分歧时,江佳士研究员也承认中美在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上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利益纠纷不会立马得到解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而且,这些小范围内的问题与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粮食危机、气候问、朝核伊核题等问题相比,后者对两国来说显得更重要。在他看来,中美两国应该从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关于“搁置”台湾问题争议的做法中寻找类似的方法来解决东海、南海问题。 就中美在非洲的竞合关系问题,江认为,中美目前在非洲的冲突主要是经济上的,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中国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在非洲的销售,挤压了美国产品,中美在对非洲的原材料需求上也有一定的竞争。美国的应对之策应当是避开这些中国占优势的领域,而在美国占优势的领域,与中国竞争与合作。比如,在教育领域,美国有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给非洲人民,当然在这些方面也可以同中国进行合作;再比如,在农业方面,中国为非洲的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但如果需要提升,美国就可以发挥作用;还有,虽然美国的医疗水平在全世界领先,但中国在治疗疟疾等方面表现最好,这些方面中美之间也可以合作。 通过与江佳士的交流,我们认为,目前中美在非洲的竞合,中国不要仅仅停留在眼前经济利益之上,更不要让人有这样的印象:中国是非洲经济的掠夺者(尤其是在原材料等方面的最主要攫取者)。如果这样,中国在非洲经济上的成功,可能导致在政治上失分,这对我们在非洲的长远存在和影响力的保持十分不利,必须引起我们政府的重视。我们能不能在为改善非洲的民生方面,既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又能让非洲人民感受到中国的存在,即便在教育、农业和医疗等美国占优势的方面,既与之合作,也展开与其有差异化的竞争,为非洲人民服务,争取非洲的人心,提升我们在非洲的软实力,这可能更重要,需要认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