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黄遵宪与日本明治文化(之二)(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界》 夏晓虹 参加讨论

除积极与日本外务省、内务省交涉,何如璋、黄遵宪等还不断向国内建言,仍取抗争姿态,以“日本若灭琉球”为前提而提出如下对策:
    ……宜一面明饬沿海诸省严防边备,一面撤回使臣,彼之使臣必随来乞议,而事可成。(注:《总署奏议覆何如璋函述日本阻梗琉球入贡一案相机酌办折》,《清季外交史料》卷十五。)
    也就是说,何、黄等已决心以绝交为手段,为琉球的存亡力争到底。
    可惜,此种强硬立场, 在清政府中却得不到支持。 李鸿章甚而在1879年9月8日给总理衙门写去《密论何子峨》一函,称何“交涉事情历练未深,锋芒稍重;其第一次照会外国省之文,措辞本有过当,转致激生变端”(注:《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九。)。既然何、黄等寸步不让,使日本政府很难对付,清朝当权者又以其力争为多事、惹麻烦,以后琉球会商的撇开驻日使馆,直接由日本驻华公使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打交道,便成为双方政府一致的选择。其间虽经前任美国总统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居中调停, 最后的结局仍是不了了之。
    而从初次就琉球问题给日本的照会,即足以显示黄遵宪的强硬性格。即使私下与日本友人交谈,黄氏的态度也是公私分明,话锋格外凌厉。如1878年11月21日,即日本外务省回复中国使节第一次照会的当日午后,石川英造访清使馆,因琉球归属问题与黄遵宪有如下笔谈:
    〔黄〕琉球小国,从古自治,近为贵国小儿辈(执政之流)所欺凌。彼臣服我朝五百余年,欲救援之。
    〔石川〕琉球洋中一小国,先年为萨人岛津氏所夺掠,尔来贡于我,闻亦贡贵国,使者往贵国,忘用贵国年号;来于我者,用我国年号。中有漂然不为二国者。
    〔黄〕近年太政官乃告琉球阻我贡事,且欲干预其国政,又倡言于西人,既与我言明归日本,专属鼠偷狗窃之行,可耻孰甚?
    实则,石川英最初的话题本无关政治,因见馆中有琉球人,遂询问“琉球亲方各有文才学者乎”。而黄氏当时的全副心思显然都放在琉球交涉上,并气愤难平,才会答非所问,移师别向。与石川英同来的源辉声问及“琉球人笔话何故不许阅”时,黄遵宪也毫不客气地回答:“方与贵国议此事,他日事结,亦无不可观。此事不欲告日本人,少留日本情面也。”(注:《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第250-251页。)但其所谓“少留情面”,若与四年后,杨守敬与宫岛诚一郎笔谈时论此事为“其实两国皆争闲气”(注:1882年(明治十五年)12月7 日笔谈,见陈捷《杨守敬と宫岛诚一郎の笔谈录》。)比较,不难见出黄氏的政治家身份。
    在清使馆中,黄遵宪无疑对琉球问题最为关注。源辉声、石川英前来拜访时,何如璋与之闲话,黄遵宪却在另一房间和两位琉球使者笔谈,其中一位即是何如璋致李鸿章信函中所说“迭次求见”的“驻日球使”、法司官毛凤来(注:1878年11月21日黄遵宪与源辉声笔谈中,源问“那琉球先生姓名如何”、“两人官系何职”,黄答以“皆其使馆之官,一尚姓,一毛姓”、“毛法司,尚耳目”(《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第251页。)。此一细节, 亦足以显示在琉球之争中黄的主动力地位。另有自1876年奉琉球国王之命,假作“遭风漂泊到闽”的难民向中国求援的紫巾官向德宏,漂流四月,始于1877年4月到达福州。 当年光绪皇帝虽有谕旨,“饬令统行回国,毋庸在闽等候”(注:《军机处寄闽浙总督何璟等上谕 》,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一。), 其人却因使命未完,而滞留不归;1879年7月更北上天津,叩见李鸿章,“泣血呼天,立救国难”,乞援禀文中亦表示“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注:《琉球国紫巾官向德宏初次禀稿》(光绪五年五月十四日〔1879年7月3日〕),《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九。)黄遵宪对此人极为尊敬,《续怀人诗》中也专有一首咏其“波臣流转哭途穷”事,注中特意表彰向德宏“仅一微官,然间关渡海,屡求救援,国亡后誓死不归,或言今犹寓闽中”(注:《续怀人诗》其十六,《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七,第587页。)。 而此其人其事的铭记不忘,恰恰证明了黄遵宪始终以当年未能保全琉球为恨事。1882年3月,黄遵宪转赴美国,监行前, 有《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作五首。其驻日外交生涯中引为最大憾事的琉球之争也被首先言及,第一首后半云:
    唐宋以前原旧好,弟兄之政况同仇。如何瓯脱区区地,竟有违言为小球。(注:《人境庐诗草笺注》卷四第337页。)
    而且,直到黄遵宪晚年家居,琉球仍是其一大心病。此时,琉球的灭亡又与法占越南并举,分别吟成诗章,作为亡国的教训,以警醒国人。七古长诗《流求歌》以一亡国老臣的哭诉开篇,叙述琉球与中、日的历史纠葛及灭国经过。此一老臣的形象,显系合马兼才与向德宏为一,既如马氏之“颓髻斜簪衣惨绿”,又有向氏之“自嗟流荡作波臣”的经历。后段述及明治后的情景:
    一旦维新时事异,二百余藩齐改制。覆巢岂有完卵心,顾器略存投鼠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