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制的产生与运行,是由当时社会的需要决定的。政治体制变革的滞后固不足取,但超前推行也是行不通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教训之三是领导变革的权力中枢始终未能健全,以致未能击灭反变革势力而推行全方位的革新。 要在社会上推行变革,就必须有担负这一任务的权力中枢的出现。鸦片战争后我国最早产生变革思想的先进人物来自知识界,而非执政的官僚集团,而且人数较少,难以形成一股势力,并发展自己的同盟军,将变革主张付诸实施。林则徐虽然是高级官员,但并不得志,他更多的是作为思想界的人物为我们所认识。 当然,鸦片战争作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变,它对我国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权力中枢,确实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力,战后的“小洋务”的出笼就颇说明问题。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是“官僚政治”,哈罗德·拉斯基在1930年撰写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将其界定为:“控制权完全操纵在官吏手里,致使他们的权力危及平民百姓的自由。”“这样一种政治体制的特征是迷恋衙门陈规,循规蹈矩而不知变通,决策拖拉,不愿动手试验。”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肯定了哈罗德·拉斯基的观点。(注: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1948年版,第2页。)这种缺乏弹性的权力中枢是难以担负起领导社会变革的艰巨任务的。 应该说,近代中国权力集团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划分不少的派系,如由于政治主张不同,就产生了帝党、后党、洋务派、守旧派、清流派等,晚清重大社会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之所以得以推行,起因即在于此。西方列强的入侵所引发的浓重的危机感,使得权力集团发生内哄、崩裂,深受危机感焦灼情绪煎熬的革新派与坚持传统模式、文化信条的守旧派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冲突与对峙。前者力图以激进的方式重组政治结构与文化价值,后者则希望以传统的儒家教义来维系人心,以阻击西方文明的渗透、列强的侵略,人们从洋务运动以来的中国变革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政治两极化这一现象。虽然,在两极派别政治主张不同的表面,笼罩着的是强烈的权力之争,居于两极之间、左右摇摆的关键人物--慈禧太后,竭尽权力制衡之能事。强大的保守势力的长期存在,并且像滚雪球那样成了足以阻止改革的巨大力量,使权力中枢领导变革的任务难以完成。 社会变革首先是人的改变,长远地看,人的素质提高是社会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尽管历史已经证明,顺应历史改革发展方向的乃时代的弄潮儿,反之则成为历史发展的惰性力量,必将为历史所淘汰。但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弄潮儿也并非时代的骄子,甚至会成为国殇的祭品、牺牲品,成为为后人缅怀、同情的人物。社会改革如果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而非局部的、枝节的,必须是“大变”,而非“小变”。由于守旧派的阻碍,使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处于无序、无计划的状态,这样,失败的结果就变得十分的自然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