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制高点如果说,新媒体产业的崛起体现了纽约市引领潮流的敏锐,那么将发展生命科学产业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崭新姿态”,则再一次映射出纽约市着眼未来的眼光。 世纪之交,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相继轰动世界,美国《科学》杂志连续几年将生命科学评为“21世纪最重要最有潜力的科学领域”。尽管生命科学与立竿见影的新媒体产业不同,需要前期基础研究长时间的大投入,但纽约市应时而动,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谋求脱胎换骨的超越。 一是鼓励纽约的医院、高校、研究机构就某一领域课题组成联盟或开展项目合作。纽约市有50余所高校、88家医院和医疗中心,这是发展生命科学产业最为宝贵的资源。90年代末,纽约市政府通过联邦基金、市政拨款、私人赞助等方式,鼓励各学术研究机构掀起“结盟高潮”。比如由纽约市20所顶尖医学研究所组成的“纽约市癌症行动组”,属非盈利性团体,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依靠联邦政府国家健康基金的拨款,将对30万当地居民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希望得从中破译癌症;比如完全靠私人资助配备了世界一流实验室、由10家大学和医院合作建立起来的“纽约生命科学战略中心”……纽约市政府相信今天的科研联盟,必定是21世纪纽约生命科学起飞的坚实平台。 二是制订“纽约市生命科学研发计划”。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主任被请到市长办公室长期兼职,参与制订推进这项计划,包括即效行动计划、中期规划和长效机制,涉及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各尽其职及相互协调。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市长办公室常设特别顾问,专门负责解决生命科学专家、企业在开展实验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同时向所有生命科学企业和研究机构公布免费的政府热线电话和网站,保障沟通畅达无阻。 四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在大学里委托课题研究,允许大学教师保留学校职位的同时,利用自己专利成果开公司,一旦需要,政府将提供足够的资金帮助,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并在继续改变着生活乃至生命本身,我们的目标,就是将纽约打造成世界生命科学中心,抢占未来制高点。”新一任纽约市长米切尔·布隆伯格踌躇满志。 经验与启示温故知新。创新产生了极高的附加价值,创新促使了产品价值链连续突变和飞跃,创新使城市经济呈加速度的几何级递增。纽约市三次产业“涅”的创新建业兴市,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一、敢为人先的主导技术。不论是80年代的金融和管理经营中枢、90年代的新媒体中心、还是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中心,纽约市根据本市实际,确定了不同时期重点发展关键技术。正是时代前沿的关键技术,极具渗透性和辐射力,以大带小,促进了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链”,推陈出新,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总体水平与素质。 二、“官学民结合”的创新体制。创新的独特性、市场性和实用性注定企业必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而在打破围墙、促进企业与学界的结合,政府的激励与政策保障至关重要。二战之后,纽约市政府通过制定与实施减税政策,鼓励大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占全市研发总投入的三分之二;政府同时在全市建立十几家技术中心,向小企业“扩散”技术知识。为了加快技术转化,纽约市政府还允许科研机构和个人,享有政府资助下所取得成果的专利权,并设置市长专门办公室、特别顾问,建立科技产业化的快速协调机制。 三、强盛不衰的人力资本。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投资的利润回报已经超过了物力资本,人是竞争力的真正保障。纽约市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它拥有全美最庞大的教育系统,是全美唯一向学生提供义务教育直至大学的城市,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城市财政总支出的五分之一。职业教育主要靠企业,政府通过政策刺激鼓励企业投资于人力资本建设。为了保证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同步,纽约市不断推行教改,如90年代初“教员充当企业家、精简行政机构、让学生选择学校和延长学籍时间”等九大教改措施;90年代中期给全市中小学每个教室装上联网电脑的“学校使你更聪明”计划;21世纪初,又鼓励中学生与生命科学专家“结对子”,定期到最前沿的研究所参观学习。纽约的高等教育以质取胜,着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它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和师资队伍,56名在该校执教和工作过的科学家和教授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人熟知的李政道就是其一。 技术移民也是科教兴市的生力军。作为美国东海岸大港,纽约秉承开放传统,这使它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多地从技术移民中受益。据统计,纽约目前有大学文凭的人口比例,移民超过本地人50%,而具有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23%是移民。 “我们从不害怕移民,正如我们从不害怕变化。”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骄傲地说:“如一的开放与不断的变化,正是纽约永葆青春、始终领跑的秘诀。”
|